58岁的张女士是大连人,三个月前开始出现腹胀、食欲差,总觉得累、没劲儿。在当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肝硬化,经过治疗症状不见好转反而逐渐加重。于是,家人带着她来到北京地坛医院就诊。在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一科住院后,医生对她的病情感到十分困惑:她的肝损害很严重,但这么短的时间内进展成肝硬化不太可能;采用补蛋白、利尿等常规治疗肝硬化的手段也不见效,基本可以排除肝硬化。
可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这么严重的肝损害,医生再找张女士详细了解情况。在问到“您生病前吃没吃过什么保健品”时,张女士想起自己曾经在生病前两个月吃过自己种的“三七”,原因是“听说三七能强身健体”。
医生们心里有谱了。进一步做检查,最后的诊断证实了医生的判断:张女士得的不是肝硬化,而是一种叫肝窦阻塞综合征的少见疾病。张女士所服用的“三七”经过地坛医院中药师的鉴定,不是药典收录的三七,而是与三七有相似疗效的植物——菊三七,也叫作土三七。土三七含有吡咯烷生物碱成分,能造成人的肝脏损伤。经过临床医生与中药师联手“破案”,张女士致病的原因找到了,令人惋惜的是,肝窦阻塞综合征这种病预后相当差,张女士的肝受损严重,只有进行肝移植才可能赢得一线生机。三七是什么?和土三七有哪些区别?
三七是什么?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根。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心、肺、大肠经。具有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各种出血证,跌打瘀肿,胸痹绞痛,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腹痛,疮痈肿痛等。因枝分三枝,叶为七片,故称为三七,又名田七、金不换。因常在春冬两季采挖,又分为“春七”和“冬七”。早在明代,著名医药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在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也有“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的记载。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根。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心、肺、大肠经。具有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各种出血证,跌打瘀肿,胸痹绞痛,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腹痛,疮痈肿痛等。因枝分三枝,叶为七片,故称为三七,又名田七、金不换。因常在春冬两季采挖,又分为“春七”和“冬七”。早在明代,著名医药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在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也有“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的记载。
三七和土三七有哪些区别
但“土三七”完全不同于“三七”,“土三七”别名“菊三七”,又名“三七草”,为菊科。两者虽然在功效上有相似之处,均有散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功效,但来源于不同科植物,更重要的是毒性不同!
“土三七”是一年多生的草本植物,内含吡咯烷生物碱成分,可造成肝窭和肝小静脉的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肝小静脉阻塞,肝细胞不同程度液化坏死,晚期可见肝纤维化,患者出现肝大、右上腹痛、腹水和黄疸等症状,而且这种损害一经形成,常常无法逆转,最终发展为肝功能衰竭或顽固性腹水。一些受到肝损伤的重症患者,甚至只能求助于换肝手术来维持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