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日消息:该院技术生物所科研人员发现“解码”抗生素残留新方法。“解码”成本每瓶仅为0.3元人民币。
据了解,该“解码”新方法可以快速降解阿莫西林、氧氟沙星和头孢等抗生素残留。
这一“解码”方法由该院技术生物所吴正岩研究员课题组近日研究发现。科研人员在利用电子束辐照技术降解医疗废弃物中抗生素残留的研究中取得进展。该工作对于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据吴正岩当日介绍,抗生素作为治疗疾病的有效药物被广泛用于医药、畜牧业及水产业中,然而,医疗废弃物中抗生素残留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成为环境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现有抗生素残留去除方法存在成本高、周期长、二次污染等缺陷,成为制约抗生素污染治理的关键技术瓶颈,急需研制一种高效、便捷、绿色的抗生素降解方法。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转基因工程菌 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目前已知天然抗生素不下万种。
抗生素会导致癌症和免疫力损害吗?
确实有一些研究显示,使用抗生素与增加癌症风险相关。一项纳入了四个病例对照研究和一个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使用抗生素与乳腺癌风险轻微增加有关,另外也有研究提示抗生素使用与其他癌症(如前列腺癌、肺癌)风险增加存在相关性。不过,我们并不能以此得出“使用抗生素会致癌”的结论。
原因有三:其一,风险增加是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虽然有统计学意义,但实际癌症风险增加并不大。以上述荟萃分析为例,调查发现使用抗生素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约为不使用者的1.175倍,而乳腺癌的发病率约在十万分之二十至三十之间,绝对风险的增加并不多;其二,目前的研究只能说明抗生素使用与癌症风险增加相关,不能证明二者的因果关系,常使用抗生素的人也可能是由于其他原因更易患癌症;其三,可能存在其他未加控制的因素影响研究结果。
至于免疫,抗生素会对免疫系统造成一些影响,但几乎不会损害免疫力。很多药物都有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副作用,抗生素也不例外,作为免疫防线一部分的白细胞减少之后可能引起免疫力下降。但是,这种副作用的发生率并不高(在百分之一以下),即使发生也多为轻度减少,不足以影响免疫力,而且停药后就可以恢复。
此外有一些抗生素,如阿奇霉素,还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阿奇霉素可以缓解非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对治疗哮喘等疾病可能有益而且它不会抑制正常的免疫反应。
总的来说,抗生素对免疫系统有一些影响,与轻度增加癌症风险相关,但不能说它会导致癌症和免疫力损害。
耐药——抗生素滥用真正的危害
不合理地使用抗生素的真正危害在于加剧细菌耐药的情况。
抗生素在杀灭细菌的同时,也起到了筛选耐药细菌的作用。随着突变,少部分细菌产生新的耐药基因,它们在抗生素造成的生存压力下存活下来并继续繁殖,久而久之,耐药细菌就会越来越多,造成抗生素失去治疗效果。如果太多地把抗生素用在不必要的地方,就会增加环境中的细菌接触到抗生素的机会,从而加快耐药军团的扩张。
现在,细菌耐药形势已经十分严峻。细菌对目前广泛使用抗生素,大多有较高的耐药率。根据我国细菌耐药检测网2009年的数据,在国内一百余家医院内检出的细菌中,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对甲氧西林、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多种常见抗生素均有超过50%的耐药率,大肠杆菌对喹诺酮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也都在50%以上,且有66.2%的大肠杆菌可以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不止如此,绝大多数抗菌药物都不能杀死的“超级细菌”也纷纷登场。
以往,人们通过开发新的抗生素来解决耐药问题,但现在开发新抗生素的速度已经远远赶不上细菌耐药的脚步了,因此,通过控制抗生素使用减慢耐药细菌的蔓延就变得非常必要。
减少滥用,我们能做什么?
合理使用抗生素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需要专业人士综合运用细菌耐药数据、药物特性、感染风险评估、疾病特点等专业知识才能做出适当的选择。不过,身为非专业人员,牢记以下几条对促进减少抗生素滥用有所帮助:
1)不要自己决定是否用药。抗生素是处方药,需经过医生的判断再使用。
2)不要自己停药或减量。抗生素并非用量越少越好,要知道,不足量的使用更容易催生耐药。
3)不要追求新的、高档的抗菌药物。
4)无论何时,消毒和隔离都是对付病菌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