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德国研究人员最新发现,一种治疗血液肿瘤的药物可用于治疗抗NMDA受体脑炎,有效治疗重症患者。
抗NMDA受体脑炎即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因大脑炎症而引发精神分裂、癫痫、运动障碍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近年来,这种多发于女性的脑炎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德国柏林沙里泰大学医院和德国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发现,现有标准疗法对脑炎重症患者疗效有限,而在标准疗法基础上加入药物硼替佐米后,受试的5名重症患者症状迅速改善。硼替佐米是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原用于治疗罕见的血液肿瘤——浆细胞瘤。
研究人员介绍,NMDA受体在大脑信号传输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在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体内,浆细胞会产生抗体,妨碍NMDA受体正常运转。硼替佐米可有效杀死浆细胞,从而使抗体减少、根治此类脑炎,为重症患者带来新疗法选项。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神经学》上。
NMDA受体是什么?
NMDA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即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是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一个亚型,分子结构复杂,药理学性质独特,不仅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如调节神经元的存活,调节神经元的树突、轴突结构发育及参与突触可塑性的形成等。而且对神经元回路的形成亦起着关键的作用,有资料表明NMDA受体是学习和记忆过程中一类至关重要的受体。
通透K+,Na+,Ca2+,因此反转电位:0mV
功能性的NMDA受体必须含有NR1亚单位,多个NR2亚单位与NR1共同形成四聚体(或五聚体)。
NR1是构成离子通道的基本亚单位;NR2是调节亚单位,不同NR2组成的NMDA受体表现出不同的脑内分布与生理学特性。
NMDA受体既受电压门控也受递质门控,是一种独特的双重门控通道。AMPA受体使得突触后膜去极化,使得堵塞通道的 移开后,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导致 通道打开。
一般认为,NMDA受体主要分布在神经细胞的突触后膜。在兴奋性神经元,NMDA受体主要分布在树突棘头的突触后膜,且主要分布在突触后致密区(postsynaptic density, PSD)。但近年来的研究显示,NMDA受体不仅存在于突触后膜,还存在于突触前膜。不仅分布于突触后致密区,还分布于PSD的周围或非突触胞膜上。研究发现,突触外NDMA受体的激活取决于多个条件,如神经元的位置与活性,胶质细胞上的转运体以及突触部位谷氨酸的溢出等。突触外存在NMDA 受体的典型例子是小脑星形细胞以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目前通过大鼠实验的研究表明,NMDA 受体主要分布在中枢系统中, 如大脑、脊髓; NMDA受体在外周也有分布, 如NR3B主要在运动神经元处表达, 而外周NMDA受体在面部肌肉痛感以及水肿形成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