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研究人员最新发现,一种治疗血液肿瘤的药物可用于治疗抗NMDA受体脑炎,有效治疗重症患者。
抗NMDA受体脑炎即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因大脑炎症而引发精神分裂、癫痫、运动障碍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近年来,这种多发于女性的脑炎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德国柏林沙里泰大学医院和德国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发现,现有标准疗法对脑炎重症患者疗效有限,而在标准疗法基础上加入药物硼替佐米后,受试的5名重症患者症状迅速改善。硼替佐米是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原用于治疗罕见的血液肿瘤——浆细胞瘤。
研究人员介绍,NMDA受体在大脑信号传输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在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体内,浆细胞会产生抗体,妨碍NMDA受体正常运转。硼替佐米可有效杀死浆细胞,从而使抗体减少、根治此类脑炎,为重症患者带来新疗法选项。
抗NMDA受体脑炎是由Vitaliani等(2005)发现,是一种与NMDA受体相关且对治疗有良好反应的脑炎,属于副肿瘤性边缘叶脑炎,受累的患者均为年轻女性,伴有良性畸胎瘤,并发现一种主要在海马神经元细胞膜上表达的不明抗原。这种脑炎临床表现严重,具有潜在是致死性,患者常需要长期的重症监护支持,但在肿瘤切除和免疫治疗后多数患者最终可以康复。2007年Dalmau等在该病患者发现了抗海马和前额叶神经细胞膜表达的NMDA受体抗体,并提出自身免疫性抗NMDA受体脑炎的诊断。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是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一个亚型,分子结构复杂,药理学性质独特,不仅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如调节神经元的存活,调节神经元的树突、轴突结构发育及参与突触可塑性的形成等。而且对神经元回路的形成亦起着关键的作用,有资料表明NMDA受体是学习和记忆过程中一类至关重要的受体。
一、病因
NMDA(N一甲基一D一天冬氨酸)受体由NR1、NR2和NR3等三种亚单位构成。在哺乳类动物的神经组织内,功能性NMDA受体至少含有一个NR1和一个NR2亚单位。NMDA受体的重要作用包括凋节突触传递、触发突触重塑以及参与学习记忆等。其功能障碍与脑发育、精神行为异常、药物成瘾、神经退行性变等有关。NMDA受体在兴奋性毒性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谷氨酸过量释放引起NMDA受体的过度激活,细胞内钙离子超载,最终可导致神经元死亡。因此,中枢性通气不足是抗NMDA受体脑炎一个重要的临床特征。Dalmau等研究发现,脑脊液抗NMDA受体抗体滴度较血清中滴度高,提示抗体在鞘内合成,患者自身抗体的主要靶点是NR1/NR2B异构体(Dalmau et al 2007,Florance et al 2009)。
二、治疗
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一旦发现肿瘤应尽早切除,同时联合应用免疫治疗对改善患者的症状以及最终康复都很重要(Dalmau et al 2007)。
免疫治疗包括皮质类固醇静脉滴注、血浆置换疗法、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IVIg)等。有研究发现,仅给予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免疫治疗也有可能恢复,但重症监护和通气支持的时间显著延长(6~9个月),而肿瘤切除联合免疫治疗的患者通气支持时间平均为12周。
三、预后
尽管抗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症状很严重,但较其他类型的副肿瘤性脑炎预后好。Dahnau等研究表明,大多数(75%)的患者完全康复或仅遗留轻微的残疾,少数患者有严重致残或导致死亡。伴发肿瘤且在神经疾病出现的最初4个月内切除的患者预后较好。85%的轻微残障或最终基本康复的患者存在额叶功能失调的表现,包括注意力涣散、计划性降低、冲动和行为失控等,27%有明显睡眠障碍,包括睡眠过度和睡眠颠倒。15%患者可发生1~3次脑炎复发,早期肿瘤切除患者复发率比晚些切除或无肿瘤者少见。
抗NMDA受体脑炎代表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类型,经常是副肿瘤性、可治性,且能用血清学方法诊断的疾病。本病临床症状改善较缓慢,出现中枢性通气不足并不一定代表疾病的恶化,但患者经常需要延长通气支持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