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不仅易致残,而且有着致命的威力。脑中风、心衰等心脑血管疾病的背后,都潜伏着房颤这只“黑手”。房颤,这个“隐形杀手”被不少家庭所忽略,也给不少家庭带来痛楚。
2018年6月6日,在“中国房颤日”这个特殊日子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在该院南院区举行房颤俱乐部揭牌仪式,并开讲健康大讲堂。
“这个俱乐部整合了我院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心脏外科、康复科、心脏彩超室、影像科等众多学科的诊疗资源,进一步提高了房颤诊治水平,在疑难病例的处理方面更具优势;另外,俱乐部还借助我院心电远程诊断中心与社区医疗、基层医院的有机联动,更加有效地推进医疗资源下沉。”该院党委书记、心血管内科主任、俱乐部负责人王景峰教授介绍。
改变房颤救治“双低三高”,华南地区成立首个俱乐部
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目前,我国房颤的救治具有“双低三高”的显著特点,即“知晓率低、规范治疗率低,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我国30岁至85岁人群房颤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达10%以上,房颤人数已超1000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预估在未来50年内房颤患病率至少增长2.5倍,呈逐步升高趋势。房颤的防治已成为突出的社会公共问题,给不少家庭带来精神和经济双重压力。
“就目前来说,房颤的防治还存在种种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患者对房颤危害性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从而引起依从性差,表现为不治疗或自行终止药物治疗,更难谈规范长期随访。因此,加速房颤健康知识的普及势在必行。” 俱乐部负责人王景峰教授解释道。“目前在华南地区还没有一个专门针对普及房颤健康知识为主的中心,因此我们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房颤日活动这个契机,成立华南地区第一个助力推广房颤健康知识惠及大众的房颤俱乐部”
据了解,该俱乐部本着“医护主导、病友参与、惠及大众”的思想,结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心脏外科、康复科、心脏彩超室、影像科等众多学科的优势,借助该院心电远程诊断中心的大平台与社区及基础医院形成有机联动机制,从而全面、高效、多层次地进行房颤健康知识推广,帮助广大群众,这也是该俱乐部的特色。
监测与随访并重,打造“多环节闭环式管理”防治链
活动现场,房颤俱乐部举行了健康大讲堂,生动热烈地为患者普及房颤相关知识。当发生房颤时,可能会引起脑中风,也可能会出现气促、呼吸困难以及双下肢水肿等症状。由于房颤症状并不明显,很多患者并不清楚自己是否患有房颤,大部分人群是以脑中风为首发症状就诊,才发现自己患有房颤。由此可见,房颤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房颤俱乐部以‘医护主导,病友参与,惠及群众’为指导,建立 ‘多环节闭环式管理’新模式,并设有危急预警处理路径,随访团队将依据病情将患者提交给房颤诊疗多学科团队,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救治方案。”俱乐部负责人王景峰向大家介绍道。
“多环节闭环式管理”正是从房颤各个环节着手,形成房颤筛查及早期诊断、房颤多学科治疗、房颤规范化全程随访等多环节闭环式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提高了房颤防治规范化。活动现场,医护人员手把手教授患者如何利用房颤筛查监测设备以及房颤随访APP进行实时监测。“这个房颤筛查监测就在随访门诊进行,不需要排队缴费、不需要排队做心电图、排队等结果等,大大缩短了就医排队等候时间,对我们老年患者真的是方便很多”齐阿伯连声称赞道。
“房颤患者随访是最难持续坚持的,更难谈规律定期随访!我们俱乐部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一旦诊断房颤,即有专业医师为其定制随访计划,并有慢病管理师按照医师制定的计划,定时通知患者随访。此外,我们医院常年开设随访门诊以及随访绿色通道,这样大大提高了随访率。”俱乐部周淑娴教授向大家解释道。
据悉,随访期间医师将利用APP为每一位患者建立详细的电子病情档案,同时,随访APP内还设有病情预警处理路径,包括房颤心房内血栓形成、房颤脑卒中、房颤诱发或加重心衰、抗凝药物引起出血等危急情况。这是一次基于互联网模式的更新,彻底改变了医患沟通模式,让医生24小时为患者保驾护航。
多学科协作,整合优势学科开展MDT综合诊疗
近年来,国家卫计委强调,针对脑卒中的防治需要“单病种、多学科”联合防治。MDT综合诊疗在临床实践中已凸显其优势,已成为目前以及未来诊疗模式的发展方向。
房颤的主要危害是心房内血栓形成并发脑卒中而引起患者致残,甚至致死。据统计,我国每年房颤导致的脑卒中约60-80万。房颤相关卒中与非房颤相关的卒中相比,其症状更严重,常为致死性卒中,第一年死亡率高达50%,致残率高达73%;并且更容易复发,复发率高达 6.9%。
“房颤的综合管理不单单是心血管内科一个科室的事。因为房颤防治牵涉到太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比如说房颤脑中风急性期需要神经科的诊疗,稳定期可能需要康复科给予专业的康复训练等等。”俱乐部周淑娴教授介绍道。
房颤综合管理非常重要,“防”与“治”应双管齐下,这就包括了房颤的检出、诊治和监测,以及脑卒中预防及急性期诊治、脑卒中后的康复治疗及防治再次卒中等多个层面,涉及多学科范畴。如果为单一科室针对房颤防治,在诊断、治疗、随访干预等层面各有侧重,又各具局限性。房颤俱乐部将依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多学科诊疗实力,以病人为中心,发挥各学科的优势,取长补短,提升医疗优势资源的利用效率,弥补单一诊疗的局限性,为房颤患者制定最合理的诊疗方案。
医疗资源下沉,助力基层提升救治能力
为什么房颤防治会出现“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复发率高)的情况呢?究其根本,是因为“两低”(知晓率低、规范治疗率低)!房颤俱乐部的成立,还肩负着为基层医院“输血造血”的神圣使命,不断下沉优质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据了解,房颤俱乐部将依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已成立“心电远程诊断中心”的优势,与社区医疗工作站、社区医院、地市级医院形成有效联动机制,结合该院门诊房颤免费筛查、定期房颤免费筛查进社区等形式,进行房颤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提高房颤知晓率,提升基层医院的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
此外,房颤俱乐部这一平台的搭建,将能实现信息互通。其中,随访APP将实时记录患者信息,共享信息,“让数据多跑腿,百姓少排队”,节约患者时间成本,改变患者“舍近求远”的就医习惯。
“接下来,房颤俱乐部还有很多需要做,比如说,进一步加强与与社区医疗工作站、社区医院、县(地)市级医院的有效联动机制,促进各级医院开展房颤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完善房颤患者规范化治疗和长期管理,并且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培训,开展房颤导管消融以及左心耳封堵技术培训等。”俱乐部负责人王景峰教授介绍道。
另外,房颤俱乐部将提供安全、优质的转运服务,发挥三级医院技术示范和辐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为及时的规范化、个体化诊疗。定期采用内容精彩、形式多样的方式加强健康教育,进一步普及房颤教育知识,促进房颤防治规范化,如新开设的中二房颤俱乐部微信公众号、健康教育手册、患者教育以及健康大讲堂等。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