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利用功能基因组学方法,初步揭示了精神分裂症风险遗传变异对靶基因的调控机制,为深入解析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机制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自然》子刊《自然 · 通讯》上。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阳性、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精神疾病,影响了全球约 1%的人口。由于病因复杂、反复发作以及大多在青壮年期发病,精神分裂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同时也给家属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种病症遗传力高达 80%左右,表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由于基因调控的复杂性等原因,此前鉴别到的 180 个风险遗传变异通过何种机制影响病症的发生,目前仍不清楚。
精神分裂症的诱因
1、精神刺激:刺激性生活事件对疾病的发生究竟起了些什么作用?有得学者认为刺激性生活事件触发具备精神分裂症患者素质者的症状,并使其出现得更为明朗。
2、遗传因素:在一般人群中精神分裂症终生预期患病率为0.80%,但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终生预期患病率则远较一般人群为高。双亲患精神分裂症的子女终生患病率为46.3%,双亲之一患病时子女终生患病率为16.7%,精神分裂症患者兄弟姐妹之预期危险度为10.1%。
3、生理病因:多巴胺假说是最被广泛接受的精神分裂症病因假说。抗精神病药物对多巴胺(DA)神经递质的作用得以改善精神分裂症症状支持这一假说。
4、环境因素:目前研究的结果认为,并非贫困阶层的居民易于罹病,而是在这一阶层中的人群生活条件很差,接受治疗不及时和不彻底,再加上易与家人发生冲突,引起反复住院,最终造成疾病迁延不愈。
对于存在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来说,心理不要有过大的压力,这对于疾病恢复是没有一点好处的。精神分裂症这种疾病会给患者的身体带来诸多无法想象的伤害,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的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心情愉快。另外提醒大家,当身旁的朋友存在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一定要避免刺激患者,这也是有效避免疾病发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