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是潜伏在生活中的“隐形杀手”,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段,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血栓与静脉血栓。
血栓一旦形成,将会减缓或阻断正常的血流甚至脱落、迁移至其他器官,引发各种严重静脉血栓症,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
那么,血栓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影响血栓形成的因素有哪些?日常又该如何预防及治疗?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王海洋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刘春丽主任及心血管内科鲁明军主任,三位专家来详解血栓的防与治。
腿肿也会“要命”
下肢深静脉血栓“吸”出来
据血管外科王海洋主任介绍,最常见的症状就是下肢症状,如不加以注意和预防,有可能会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血栓脱落移动到肺,就容易引起致命的肺栓塞。
如果出现单侧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增高、皮肤发亮呈现青紫色时,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诊断,如果已经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咯血、胸痛等症状,则有可能血栓已经移动到肺部。
王海洋主任反复强调,“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一种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排名第三的全球心血管疾病杀手,但它也是可以进行积极预防和治疗的。”
目前,如果有相关症状,还可以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进行无痛无创的早期筛查。如果是已经确诊深静脉血栓患者,王海洋主任团队采用最新的介入技术,通过一根导管,将药物输送进血管进行碎栓,实现把血栓“抽吸”出来的效果。“这种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今天手术,明天就可以出院,非常方便有效。”王海洋主任提醒有静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朋友们,不要惧怕手术,早诊断、早治疗、早摆脱痛苦和危险。
静脉血栓会“要命”
早诊早治早行“动”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刘春丽主任给大家科普,静脉血栓栓塞症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的凝固,使管腔部分或完全阻塞;简而言之是静脉内形成了血凝块。如果这些血凝块脱落并随血流到了肺部,就会形成肺栓塞,分分钟危及生命。
据统计,约61%的深静脉血栓在临床上是无症状的,80%肺栓塞患者起病时无临床症状,2/3肺栓塞患者死亡在2小时之内发生。长时间住院、手术或骨折创伤、长时间不动(比如飞机经济舱综合征、游戏综合征、麻将综合征,或者脚扭伤后不动等)、“三高”的老年人群、肿瘤/化疗、怀孕/坐月子以及易栓症家族史都是容易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高危人群。
刘春丽主任多次强调,血栓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首位致死性疾病,所以她倡导,预防血栓一定要“动”起来,适当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特别是手术之后的患者、坐月子的产妇等要尽早下床活动,多喝水,一旦出现可疑症状,要及早就医,尤其高危人群要到正规的医院进行确诊和规范化治疗。
警惕!要命的心脏血栓!
心血管内科鲁明军主任表示:心脏血栓可能会引起心肌梗死或中风,都是“要命”的。抽烟、酗酒、熬夜等生活习惯不良的人群,以及饮食习惯重盐油,不愿意运动或者过度运动,以及有“三高”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都是心脏血栓的高危人群。
在预防方面,鲁明军主任建议,要“管住嘴、迈开腿、稳情智、听医嘱”,特别是要戒烟限酒、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基础疾病早防早治,保证睡眠,保持心情舒畅,才能让我们的心脏更加通畅。
(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