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是“世界流感日”,11月12日是“世界肺炎日”,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11月20日是“心梗救治日”。在这些健康日扎堆的11月,又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每年冬季降温呼吸道疾病高发的时期。
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陈文慧在发布会上介绍,呼吸系统在天气寒冷、空气干燥的时候是最容易受到各种病原菌威胁的。有三类更脆弱的人群需要额外关注,一类是老人、儿童,一类是有结构性肺病的人群,另外一类是免疫抑制的人群。
这几类人群在关注自身疾病的同时,也要对另外一种曾经深入影响我们生活但仍需提高警惕的疾病更加关注——新冠病毒感染。尤其是慢性肺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65 岁及以上老人等新冠病毒感染的高风险人群,进入秋冬季节以来,更应格外留意病毒潜伏所带来的健康威胁。
老年人、慢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尤其需提高警惕
依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具有以下特征或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新冠感染时住院和死亡风险更高,是新冠重症高风险人群,包括:≥65岁老人、心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肿瘤或免疫抑制患者、慢性肺病患者等。
在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数量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年龄是影响新冠预后和死亡率的显著因素。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导致老年人在感染后更难对抗新冠病毒,出现更严重的症状和更高的死亡风险。老年人通常伴随有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肺部疾病等,这些疾病会进一步增加新冠感染后的并发症风险和死亡率。老年患者较年轻患者更容易发展为重症,需要住院治疗,且住院期间病死率较高。
此外,对于中国数以亿计的心血管、糖尿病和慢性肺病患者,新冠感染同样代表着更高的重症风险。
我国心血管疾病现患人数3.3亿。患者因为基础心血管疾病的存在,机体反应可能更弱而导致感染风险增加。新冠本身也可以诱发心血管系统的进一步损害,包括急性心肌损伤、心肌炎及心力衰竭等,这些并发症进一步加重患者的总体状况。
截至2023年,中国20-79岁糖尿病患者约1.41亿人。糖尿病患者存在代谢失调和免疫功能受损,可能更容易受到感染和感染后的并发症影响。新冠病毒引起的炎症反应和应激反应也可能进一步加重糖尿病的病情。
我国有9990万慢性肺患者。患者本身肺部功能可能已经受损,而新冠病毒主要攻击呼吸系统,使得患者更容易出现重症肺炎和呼吸衰竭。免疫功能异常导致在新冠感染后不能有效控制病毒的复制和扩散,从而导致病情加重。
因此,上述这几类人群,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或者身体不适,应当及时到医院检测,或者通过药店、线上电商平台等途径购买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尽早干预治疗,预防疾病进展为危重症。
关注早期症状,出现可疑症状立即就医
新冠病毒在早期可能会有一些特定的征兆,关注这些早期症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采取应对措施。其中,约 83% 的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82% 的患者表现出咳嗽;31% 的患者感到呼吸困难;11% 的患者出现肌肉酸痛;9% 的患者体验到意识模糊;8% 的患者报告有头痛;5% 的患者出现喉咙痛;4% 的患者有流鼻涕症状;2% 的患者感到胸痛;少数患者报告有腹泻和恶心呕吐的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和组合因个体而异,所以早期识别和后续的医疗评估至关重要。
部分老年人早期症状表现隐匿,特别是有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等患者。此类人群需要尤其警惕新冠早期症状。
一旦出现发热、发冷、喉咙痛等新冠早期症状,请立即接受新冠检测。对于症状表现隐匿的几类高风险人群,无论是否存在典型或非典型症状,一定要及时进行新冠抗原和核酸检测。如果检测结果阳性,要及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预防疾病进展为重症或危重症。重症高风险人群延误治疗可能导致重症新冠、增加死亡风险。因此,早知早治至关重要。
把握治疗窗口:及时干预可显著清除病毒降低死亡风险
对于高风险人群,新冠治疗的首要目标是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早期高复制是冠状病毒入侵人体的重要特征,新冠病毒高复制会带来多方面危害,因而及早降低病毒载量是新冠治疗的关键,可以减少疾病进展,降低住院风险,降低死亡率,缓解症状,加速转阴。
对于重症高风险人群,应在症状显现后的5至7天内应尽早服用国内外指南推荐的、能降低住院和死亡风险的、并在全球应用广泛的3CL蛋白酶特异性抑制剂类小分子抗病毒药物。3CLpro在新冠病毒中高度保守,因此3CL蛋白酶特异性抑制剂治疗能对不同变异株有效。多项真实世界研究显示:3CL蛋白酶特异性抑制剂类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可减少高风险人群住院和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