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李焕良团队借助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成功开展一例机器人辅助左颞部颅内血肿清除引流术,成功救治一名脑出血患者。
患者是一名37岁的青年女性,因“晕厥后左侧肢体乏力伴意识不清3小时余”入院。入院时患者已经神志不清,左侧的肢体偏瘫。
患者的头颅CT提示颅内右侧基底节-放射冠区存在血肿,且血肿为长条状,因此入颅的路径考虑额叶入路,通过使用手术机器人能避免穿刺损失脑血管,减少患者脑功能损失。
确定治疗方案后,李焕良副主任带领我院神经外科团队为患者在全麻状态下开展机器人辅助下脑内血肿清除引流手术。
手术开始前,医生团队将患者的影像资料导入手术机器人手术规划系统内,手术机器人随即将患者的术前多模态影像进行融合,构建出患者颅内三维模型,辅助医生在术前精准定位血肿位置,并自动计算血肿体积,勾画出血肿形态,帮助医生智能规划出到达血肿位置的最佳路径,在尽可能减小手术创口的同时,避开重要血管和功能区,降低手术副损伤发生几率。
通过开展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右额部钻孔右侧基底节脑内血肿清除术+外引流术,在手术机器人的精准定位与实时引导下,顺利将引流管置入到患者颅内目标靶点。
术后三天,对患者再次进行头颅CT检查,结果显示患者颅内血肿大部分已被清除。随后,我院神经外科团队将患者头部的引流管拔除,患者继续接受康复锻炼及对症处理。2周后患者已经能够自主活动,可以生活自理并顺利出院。
健康科普
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为脑出血治疗带来全新可能
脑出血(ICH)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症性疾病,常见于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约 10-30/10 万人,占全部脑卒中20%~30%。一旦脑血管破裂,血管内血液进入脑实质内,对脑组织造成撕裂和压迫等进行性损伤。 相比传统开颅手术和立体定向框架,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的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手术,是目前国内外专家共识优先推荐的一种科学、安全、疗效好的手术方式。
手术机器人的AI智能手术规划系统可在术前准确定位血肿位置,并智能提取病灶范围、规划最佳手术路径,术中全程实时导航,使手术更加精准、安全,显著降低术中损伤发生几率,更有益于患者术后恢复,在手术安全性、精准性、高效性、智能化等方面都胜于传统术式,同时具有微创、安全的特点。此外,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还可应用于癫痫、帕金森病,以及颅内肿瘤、脑积水、三叉神经痛等疾病的手术治疗,为神经外科疾病微创精准诊疗带来全新智能化解决方案,造福更多患者。
(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