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中心李丽教授介入团队,成功进行了华南地区首例正式入院开展的功能学IVUS指导下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这也是运用多模态影像与功能学指导精准冠脉介入诊疗在我院首次得到正式应用。
功能学血管内超声(IVUS)在IVUS技术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融合了计算FFR(冠脉血流储备分数)功能学模块,不仅自动化实现了全序列的分割与精确测量,还进一步推进至血管管腔的3D重建、边支精准识别以及管腔最小直径与面积狭窄的自动化检测,极大程度提高IVUS分析效率,缩短医生操作学习曲线。相较于既往如需了解冠脉功能学情况还需额外要匹配压力导丝,新一代的功能学IVUS融入了先进的计算功能学模块UFR,只需要一根导管一次回撤即刻同步提供冠状动脉的结构学信息与计算生理学结果,将更加助力心血管病精准治疗,为患者量身打造更为精确、个性化的治疗策略,减轻患者医疗成本。
日前,患者梁先生(化名),年龄64岁,因“反复胸痛半天”收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内科CCU。梁先生回忆道:“平日里身体健康就比较差,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已经折磨了20余年,在外院一直定期规律血液透析, 一直在各大医院辗转反复住院, 2020年在其他院做了“右肾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2023年8月因为脑梗死,在市红会医院做了左侧颈内动脉血栓抽吸术+双侧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尽管有按时服药,但胸痛等症状始终未能彻底缓解,反复发作,让我苦不堪言。”
面对这反复发作的胸痛,梁先生决定来到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为了更深入了解梁大爷血管真实情况,李丽主任介入团队为梁先生安排了专业的冠脉造影检查。
造影结果显示,梁大爷的血管情况复杂:
前降支中段节段性狭窄50%-60%,对角支D1近段可见斑块,前向血流TIMI Ⅲ级。回旋支内膜不光滑,近中段节段性狭窄约70-80%,远段局限性狭窄约60-70%,远端前向血流TIMI Ⅲ级。右冠:开口可见夹层,近中段散在斑块伴节段性狭窄约80-90%,PDA近段节段性狭窄约50-60%;PL近段斑块,前向血流TIMI Ⅲ级。
结合冠脉造影结果和抽血化验确认了梁先生为冠心病: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三支病变。结合既往病史和造影结果,李丽主任介入团队经过深入讨论,考虑到右冠近中段重度狭窄,优先紧急处理了右冠,在狭窄植入2枚支架后利用球囊进行反复扩张后,复查造影显示支架充分扩张,贴壁良好,无残余狭窄。
为了更加精准了解回旋支狭窄斑块情况,评估冠脉生理学及功能学情况,做出最优治疗方案,决定使用中国原创功能学血管内超声(IVUS)对回旋支进一步评估,经IVUS 检查提示:回旋支近中段混合性偏心斑块,通过自动管腔测量功能,最狭窄处管腔面积约2.40 mm2,长径1.83mm,短径1.69mm,自动识别斑块负荷约82%,斑块性质相对稳定,测得功能学UFR:0.66 ,利用虚拟支架功能,推荐支架远端落脚点直径3.6mm,近端3.9mm,推荐支架长度20mm。
基于虚拟支架功能推荐的尺寸介入团队最终选定了回旋支植入了一枚3.5*24mm的支架,并且利用球囊扩张后,再次用功能学IVUS 复查提示:LCX支架膨胀充分,贴壁良好,无夹层、血肿等病发症,测得功能学UFR :0.91,提示心肌供血恢复较好,后续需要按时吃药,定期回访。手术顺利结束。
此次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内科功能学IVUS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冠脉介入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多模态指导,标志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内科冠脉精准诊疗技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将为更多的冠心病患者带来福音。
(文/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