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静脉孔区肿瘤是一种不多见的颅脑肿瘤,通常发生于30岁至60岁的人群,长在这里的肿瘤经常颅内颅外沟通性生长,由于血管与神经丰富,其切除手术风险极高,十分考验医生的技术和水平。日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夏成雨主任成功为多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完全切除肿瘤,达到根治效果。
什么肿瘤,要等长大再切除?
“夏主任,我去看了很多医生,都说我现在肿瘤不大,可以继续观察,等肿瘤长大出现声音嘶哑或饮水呛咳症状以后再切,我能继续等吗?”来自河北秦皇岛的宋女士(化名)在网上给夏成雨主任留言,自从去年11月因头疼恶心到医院检查,发现颈静脉孔区有肿瘤以后,她四处打听,从秦皇岛到北京,辗转多家大医院,给她的建议都是“继续观察”。
出于对疾病的担忧,宋女士在网络上搜索同类型的成功病例,找到了夏成雨主任,经过线上沟通之后,坚定了宋女士手术的信心和决心,“夏主任非常明确地看出我的问题,我当时已经出现舌头歪斜、头疼恶心的症状了,我相信夏主任可以帮我把这个肿瘤切除掉。”宋女士在家人的陪伴下,不远千里从河北来到广州。
完善术前准备之后,宋女士被送入手术室,夏成雨主任带领团队开始了这场复杂高风险的手术。由于宋女士的肿瘤质地非常坚韧,切除费力,手术经历8个小时,终于顺利将患者的肿瘤全部切除,术后并没有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的症状,第四天就可以下地慢慢走路,目前已经康复出院回家。
夏成雨主任表示,颈静脉孔区肿瘤常见症状为头痛、头晕、颈肩部不适或疼痛、饮水呛咳、声音嘶哑、伸舌偏斜等,易误诊为颈椎病、甚至“鼻咽癌”。
这是由于大多数颈静脉控区肿瘤为良性,生长缓慢,症状发展也慢,早期容易忽视,有的患者在早期时只做了头颅CT检查,难以清晰辨别,其实,头颅MR磁共振平扫和增强更有助于早期确诊。像宋女士这样早期被发现,能及时找到专业医生治疗算很幸运的了。
良性肿瘤就不需要干预吗?
来自黄山的刘女士(化名)早在2010年检查发现颈静脉孔区肿瘤,当时只有3cm左右,曾经到多家大医院就诊过,均被告知风险很大,出于对手术的恐惧及术后复发的疑虑,她感觉自己当时没有不舒服的症状,便心存侥幸,希望与“瘤”和平共处。
然而事与愿违,十余年后,肿瘤长大压迫到神经,导致她头痛头胀、左耳失去听力、左侧面瘫无法正常合眼。刘女士辗转上海、苏州、西安等多地求医,由于肿瘤巨大,直径超过15cm,而且颅内外沟通性生长,手术风险很大,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都建议她保守治疗。
由于病情进一步恶化,刘女士出现头昏呕吐、无法进食,身体机能和体重急剧下降。后来,通过一位病友的介绍,刘女士找到了夏成雨主任。
手术过程中,多学科团队协作,夏成雨主任抽丝剥茧,小心翼翼地将肿瘤从神经、血管上一点一点剥离下来,经过13个小时,手术顺利完成,实现全切效果。
术后,刘女士已经恢复正常生活,回顾自己十余年的求医经历,她忍不住感慨到:“得病不可怕,不相信科学、盲目治疗才是最可怕的,从患病到康复,期间走了不少弯路,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在肿瘤还比较小的时候没有果断切除,幸好遇到夏主任,才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夏成雨主任介绍,颈静脉孔区位于我们头部的颅底位置。如果把脑袋想象成一个房子,颈静脉孔区位于颅底靠后,像“房子底部靠后的一个小角落”,颈静脉孔内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通过,舌下神经则通过邻近的舌下神经管。
此外,附近还有面听神经、重要的脑血管从此经过,如果把人体的血管和神经比作电线和水管,那颈静脉孔区就是这些 “电线”“水管” 从脑袋里面延伸到外面的一个关键 “出口” 位置。
这些神经与我们进食、饮水、呼吸、说活、肩膀运动、面部肌肉活动、听力等有关。如果这个“通道”里面长了肿瘤,是非常危险的事情,神经损伤后可出现面瘫、声音嘶哑、吞咽和呼吸困难等,甚至可能面临长期胃管进食、气管切开等问题。
正是由于这里位置特殊又极其复杂,导致这里的肿瘤暴露困难,神经又非常娇嫩,手术容易发生损伤,因此该部位肿瘤不易彻底切除,又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因此处理起来非常棘手,手术风险很高,一直是神经外科的挑战性手术。对于颈静脉孔区肿瘤的切除,需要医生对解剖结构非常清晰,而且有足够的临床经验,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夏成雨主任提醒,颈静脉孔区肿瘤虽然手术风险高,但大多为良性的神经鞘瘤,全切可以实现治愈。当出现慢性头痛头晕、恶心、耳鸣、听力下降、声音嘶哑、饮水呛咳、伸舌偏斜、头颈部不适,要早期行颅头磁共振平扫和增强检查,能够及时发现此类颅脑肿瘤。
(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