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怪病!多处韧带变骨头,险些瘫痪!广州医生成功悬崖上“拆弹”

2025/5/7 14:36:24 举报/反馈

57岁的冯先生(化名)是个闲不住的人,但过去一年,一种“怪病”让他寸步难行——右腿像被千万根针扎,走路时刺痛钻心,躺下也无法缓解。他试遍了理疗、针灸,甚至民间偏方,却始终找不到病因。冯先生苦不堪言,全家人都很焦急。近期症状更是进一步加重,在朋友介绍下,冯先生慕名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称:广医二院)骨外科主任兼脊柱外科主任江晓兵教授门诊,寻求进一步治疗。

韧带变骨头,脊髓神经被挤成“一线天”!专家:拖下去会瘫痪


冯先生的病情引起了专家的高度重视,通过精准的体格检查并结合三维CT重建和胸椎磁共振(MRI)检查,揪出了导致脊髓压迫的"元凶"——胸椎第2、6、9节段的黄韧带骨化。这些本应柔韧的韧带已钙化成“骨刺",像三把铁钳一样挤压脊髓神经,脊髓神经已经变成了“一线天”。

“再拖下去,可能就瘫痪了。”江晓兵教授耐心和冯先生和家属解释病情的严重性,黄韧带本是脊柱里的“弹性保护垫”,但当它钙化变硬,就会成为脊髓的“致命枷锁”。这种病在亚洲人中并不罕见,数据显示,我国男性发病率6.2%,女性4.8%,可能与遗传、长期劳损或糖尿病有关,早期症状很隐蔽。“很多人误以为是腰椎病或衰老,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手术切除骨化韧带、解除脊髓压迫是唯一且有效的手段。医生需要通过精细操作切除骨化的韧带,给脊髓神经"松绑"。但冯先生的病情尤为棘手——三处胸椎韧带骨化。传统开放切除手术,容易损伤硬脊膜,且出血更多、损伤更大,由于椎板切除范围大通常需要配合内固定融合手术,稍有不慎就会损伤脊髓导致瘫痪。

悬崖边上“拆弹”:微创手术分两期切除三处骨化韧带

作为家中的顶梁柱,冯先生和家属无法承受失去劳动力的风险,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接下来的手术方案上。幸运的是,江晓兵教授团队有信心也有能力为冯先生赢回自己的人生。



为了减少脊髓刺激,团队决定采用高难度的脊柱内镜微创手术精准清除“骨刺”,手术分两期进行:首次手术优先解除位置较高、风险较大的T2节段压迫,二期再同步处理T6和T9节段。

这场手术就像在悬崖边上“拆弹”,江晓兵教授带领医疗团队通过1厘米的切口伸入各种精密高效的工具,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系统的实时护航下,借助高速磨钻以毫米级精度逐层清除骨化物。得益于团队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巧,手术非常成功,既避免损伤脆弱的脊髓,又最大限度地保留脊柱稳定性,使患者不需要接受内固定,把对神经组织的干扰降到了最低。跟预期一样,术后冯先生下肢麻痛症状明显改善,终于摆脱了“铁钳”的桎梏,重新迈出了稳健的步伐。


“不幸中的万幸,第一次就遇到了对的医生!”

重拾坚实步伐的冯先生在术后不禁感叹自己“不幸中的万幸”“第一次就遇到对的医生”!他做的内镜下减压手术相比经典开放手术对医生要求更高,主刀医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内镜手术经验后才能保证手术顺利实施。

“脊髓就像被掐住脖子的人,”江晓兵教授比喻道,“及时‘松手’才能救回一命。”如今,冯先生每天散步时都会想起那段噩梦般的日子,而脚下坚实的触感提醒着他:这场与“脊柱杀手”的较量,他打了一场胜仗,未来一定要珍惜生命馈赠的每一天。


警惕沉默的脊髓杀手:从麻木到瘫痪

江晓兵教授指出,黄韧带骨化在东亚人群(尤其是中国、日本)中较常见,多见于40~60岁中老年人。黄韧带骨化会像"石头"一样压迫脊髓,导致双腿发沉无力、行走不稳(如走路踩棉花)、下肢麻木或胸腰部束带感(像被绳子勒住),严重时可能导致大小便失禁、瘫痪等严重后果。专家提醒,一旦出现下肢麻木、间歇性跛行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黄韧带骨化的预防需结合可控风险因素管理及健康生活习惯调整:

1、控制慢性劳损:避免长期弯腰、负重或保持固定姿势,减少韧带反复机械性损伤。体力劳动者需注意劳逸结合,久坐人群应间隔1-2小时活动腰椎,缓解局部应力。

2、代谢性疾病管理:糖尿病、肥胖等可能加速退行性变,需通过饮食控制、规律运动及药物治疗维持血糖、体重正常化,降低炎症反应对韧带的刺激。

3、适度运动与姿势矫正:加强腰背肌锻炼(如游泳、小燕飞)以稳定脊柱,改善不良体态;避免睡过软床垫,保持腰椎生理曲度。

4、定期筛查:有脊柱退变家族史或已出现慢性腰背痛者,建议定期影像学检查(如MRI),早期发现韧带异常增生并干预。

5、抗炎与营养补充:适量补充维生素D及钙质,避免吸烟、酗酒等加重氧化应激的行为,可能延缓韧带退变进程。

(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责编:郎成林 )

展开剩余内容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