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医保局公布的一则典型案例引发关注。上海参保人牛某及其家人通过跨机构频繁购药、代买等方式,累计超量购买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达2000余天用量。这种行为导致药品可能流入非法倒卖链条,上海医保部门已依法追回费用、暂停结算,并对相关机构进行处罚。此类行为不仅造成医保基金流失,更可能引发药品滥用和公众健康风险。
司美格鲁肽:医疗“双刃剑”,用错很危险!
司美格鲁肽是GLP-1受体激动剂,主要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及特定肥胖症患者,需医生诊断后开具处方。它通过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来发挥作用,对糖尿病血糖控制与体重管理有科学依据。然而,非糖尿病患者滥用危害极大,可能出现严重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还会增加急性胰腺炎风险。若擅自调整剂量,与糖尿病药物联用时更易导致低血糖。而且,未经医生指导用药可能掩盖真实健康问题,比如误将肥胖归因于代谢疾病。非正规渠道的药品也隐患重重,可能成分掺假、储存不当失效,甚至掺入利尿剂或激素类药物。2023年某地查获的“仿制司美格鲁肽”,就导致多例急性肾损伤。
超量购药:医疗资源错配与监管难题
牛某一家超量购药,动机可能是多方面的。他们可能过度依赖药物减重效果,误解医保报销政策,认为“多买多省”,甚至可能想倒卖牟利。部分患者因对疾病认知不足,把药品当成“万能保健品”。医保系统监管也存在难点,跨机构购药行为难识别,不同医院处方信息未完全联网共享,难以实时监控单人用药总量。国家医保局2024年报告指出,药品领域欺诈骗保案件中,超量开药占比达37%。在处方开具环节也有漏洞,部分医生对慢性病患者长期用药缺乏动态评估,患者隐瞒用药史骗取处方。《处方管理办法》强调,医生应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调整剂量,而非“按需开药”。
公众用药指南:正规流程与识别技巧
为保障公众健康,用药需遵循正规流程。首次使用司美格鲁肽,要经内分泌科诊断,签署知情同意书;每3-6个月复诊评估疗效与副作用;只能通过医院或医保定点药店凭处方购买。识别非法药品也有技巧,可通过官方渠道查询药品批准文号,核对包装防伪标识。要警惕社交平台“低价司美格鲁肽”或“代购服务”,非法药品常有无中文说明、价格远低于医保价等特征。对于肥胖或减重需求人群,优先通过饮食控制和有氧运动改善代谢,如采用DASH饮食,每周进行150分钟中强度运动。若需药物干预,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获批减重药物。
牛某案例警示我们,药品滥用既损害医保基金安全,又威胁生命。大家要树立“药品非商品”意识,严格遵医嘱用药,发现非法倒药行为可拨打12393医保服务热线举报,把健康决策权交给专业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