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在儿童群体中高发,这两种病症状相似,却有着不同的病因和并发症风险。正确鉴别它们,对孩子的治疗和预防至关重要。媒体也报道了这两种疾病的高发情况,所以咱们家长及时识别症状、避免误判就显得尤为关键啦。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两种疾病吧!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病因和症状咋区分?
- 病因大不同:疱疹性咽峡炎主要是由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的,而手足口病大多是肠道病毒71型(EV71)或者柯萨奇A16型在“捣乱”。不同的病毒类型,也让它们的症状表现有所差异。
- 症状对比看仔细:
- 疱疹性咽峡炎:孩子会突然发起高烧,体温能达到39 - 40℃,嗓子疼得厉害。仔细观察孩子口腔后部,像软腭、扁桃体这些地方,会出现灰白色的小疱疹,等疱疹破溃后就会变成溃疡。孩子可能会食欲减退,但一般不会出现皮疹。
- 手足口病:孩子发热的时候,手心、脚心、臀部等部位会出现红色斑丘疹或者水疱。口腔里的疱疹比较浅,还可能伴有咳嗽、流涕的症状。要是重症病例,孩子可能会出现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
- 关键区分点: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只局限在咽部,而手足口病的皮疹有“四不特征”,就是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而且主要分布在四肢末端。
- 传播和流行有特点:这两种疾病都能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不过手足口病因为有皮肤疱疹,更容易接触传播,在幼儿园这类人群密集的场所更容易爆发,所以要加强环境消毒哦。
诊断、治疗和预防,家长必知的攻略!
- 诊断方法和就医要点:
- 家长自查:家长可以观察孩子疱疹的分布、发热程度,以及有没有伴随症状,像手足口病可能会有肢体抖动或者嗜睡的情况。通过这些初步判断孩子是否需要去医院。
- 专业诊断:医生会通过咽拭子病毒检测、检查口腔和皮疹来确诊。必要的时候,还会做血常规或者影像学检查,看看孩子有没有并发症。
- 治疗措施要得当:
- 对症处理:孩子发烧时,可以用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来控制体温,但千万别用阿司匹林。孩子口腔溃疡疼痛时,可以局部喷敷含利多卡因的止痛剂。还要鼓励孩子少量多次喝水,防止脱水。
- 紧急情况别慌张:要是孩子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9.5℃,吃退烧药也不管用,或者出现抽搐、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等重症表现,就得马上送医院,排查脑炎或者肺水肿等并发症。
- 预防措施要做好:
- 日常防护不能少:要让孩子勤洗手,用肥皂搓洗20秒以上。还要定期给孩子的玩具和餐具消毒,尽量别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 疫苗接种保健康:EV71疫苗能有效预防重症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至5岁的儿童按计划接种。
- 环境管理很重要:要保持室内通风,用含氯消毒剂清洁孩子接触过的物品。孩子的衣物、床单要单独清洗。
康复护理和并发症预防,一个都不能少!
- 康复期护理有讲究:
- 饮食调整要合理:给孩子提供温凉、软烂的食物,像粥、果泥这些,避免酸性或者过热的食物刺激溃疡面,保证孩子营养摄入。
- 口腔护理要细心:可以让孩子用生理盐水漱口,减轻疼痛。在溃疡愈合之前,别给孩子吃辛辣或者坚硬的食物。
- 并发症监测别放松:
- 手足口病要警惕:手足口病要特别注意EV71型引发的脑炎、心肺功能衰竭。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有没有精神萎靡、四肢发冷、呼吸困难等症状,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带孩子复诊。
- 疱疹性咽峡炎也别大意:疱疹性咽峡炎虽然大多能自愈,但也要防范继发细菌感染,比如扁桃体化脓。要是出现这种情况,要遵医嘱给孩子使用抗生素。
- 长期健康管理要坚持:
- 体质调理慢慢来:孩子康复后,要逐步恢复活动量,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强免疫力。
- 定期随访不能忘:重症患儿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神经系统或者心肺功能复查,确保没有后遗症。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虽然容易混淆,但只要家长学会观察疱疹分布、监测孩子病情变化,严格执行预防措施,就能降低这两种疾病对孩子健康的威胁。要是遇到拿不准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同时也要多关注权威医学信息,别轻信非专业渠道的误导性建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