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出现了门诊量激增的情况,单日门诊量达到739人次,较上周同期增长了51.7%。九院口腔正畸科主任房兵教授表示,近年来患者的诉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之前单纯的“我要变美”,转变为更关注“未来健康”。不过,房兵也强调,正畸是外科治疗,存在不可逆风险,当下人们对正畸存在一些认知误区,正畸治疗其实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科学性。
正畸需求暴增,你是否陷入认知误区?
从九院的门诊量数据能明显看出,正畸需求正在大幅增长。就像房兵教授提到的,家长的诉求从“我要变美”变为“未来健康”,这体现出公众对正畸功能的认知有所提升。然而,大家在正畸认知上仍存在不少误区。一是把正畸和整容划等号,过度追求面部美观;二是对“牙套脸”“黑三角”等并发症过度担忧;三是社交媒体上的“避雷帖”放大了风险,让人们在做决策时焦虑不安。这些误区的根源主要在于医美行业的宣传误导、信息碎片化传播,以及患者对正畸医学属性认识不足。房兵教授指出,正畸并非整容,它只能改善牙颌面功能问题,治疗得基于医学评估,而不是单一的审美目标。
不同年龄段,正畸时机大不同!
在乳牙期,如果孩子出现反颌(地包天)、吮指、口呼吸等问题,就需要早期干预,避免骨骼发育异常。到了7 - 11岁的换牙期,一般以随访观察为主,只有出现严重牙列不齐或功能性问题时才进行介入,防止过度矫正。11岁后孩子进入骨骼发育高峰期,要是存在病理性错颌,就需要针对性矫正;而18岁后,如果有严重下颌发育不足或面部不对称等情况,反而是最佳矫正时机。房兵教授提醒,“越早越好”的观念不能一概而论,要结合个体情况来判断。
正畸并发症别怕,防控策略来帮忙!
正畸常见的并发症有“牙套脸”“牙槽骨吸收”“牙龈萎缩的黑三角”等。其实,“牙套脸”是骨骼与软组织变化的自然表现,并非正畸直接导致;牙槽骨吸收与牙龈萎缩是正常生理现象,通过规范操作和术后维护是可以控制的。要防控正畸风险,治疗前得通过影像评估患者骨骼条件,明确告知潜在风险;如果有合并正颌手术的适应症,比如鼻旁凹陷、牙列外翻等,需要多学科会诊;同时,一定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和有资质的医生,防止非专业机构夸大风险或承诺“完美效果”。
医患携手决策,守护长期口腔健康!
在正畸治疗中,医患要共同制定目标,是优先考虑功能还是兼顾美观,并且签订知情同意书,明确风险和预期。矫正后,患者需要佩戴保持器至少2年,还要定期复查骨骼发育变化。房兵教授建议建立全周期管理,成年后如果想进一步改善外观,可以结合手术。对于青少年家长来说,别盲目跟风,要优先关注孩子牙齿的功能性问题;成年患者则要理性评估自身条件,结合医学检查制定个性化方案。
正畸治疗既能修复功能又能改善美观,但必须以科学评估为基础。大家要摒弃“颜值至上”的误区,通过正规医疗渠道获取专业指导,避免因过度追求短期效果而忽视长期健康风险。医患双方都应以长远眼光共同决策,实现口腔功能与审美的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