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网红医生乱象危害大,大家一起整治保健康!

作者:张熙
2025-07-09 10:05:01阅读时长3分钟1033字
网红医生乱象危害大,大家一起整治保健康!
社会网红医生互联网诊疗健康科普高价处方虚构病例夸大病情互联网医院医疗广告保健品推销医疗监管患者权益诊疗流程医学协会科普内容质量健康信息鉴别

内容摘要

网红医生通过虚构病例、夸大病情等手段诱导患者就诊,开具高价处方,严重违反互联网诊疗规定。国家卫健委和地方政策正在整治此类乱象,公众需提高健康信息鉴别能力。

近期,短视频平台上“网红医生”利用健康科普知识谋利的现象被曝光,引发广泛关注。央视财经曾曝光部分“网红医生”通过发布医疗科普内容,引导患者前往特定医院就诊,随后在短时间内开具高价中药处方,例如有3268元的中药处方,还有医生通过线上问诊直接开出3000多元的高额处方,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互联网诊疗管理规定。国家卫生健康委表态,当前互联网健康科普存在“假借科普名义变相导诊导医、直播带货、违规开药”等乱象,明确患者需线下首诊后才能通过正规互联网医院复诊。上海等地也出台了相关规范政策,如上海发布的《互联网健康科普禁止性行为清单》。这一事件不仅让公众对健康科普的信任大打折扣,也对正常的医疗体系造成了负面影响。

网红医生违规行为大揭秘!

以北京某医院为例,“网红医生”通过短视频吸引患者就诊,医生仅通过舌相和脉诊就快速开具高价处方,用专业身份掩盖其牟利本质。“网红医生”常见的违规操作有:一是虚构病例或夸大病情,制造焦虑诱导患者就诊;二是线上问诊时间短、流程不规范,直接开方;三是通过直播带货推销保健品或药品;四是利用科普内容为特定医疗机构或产品引流。从“3268元中药处方”“3000元线上问诊费用”等具体案例,以及国家卫健委通报的违规行为数据来看,此类现象较为普遍,危害极大。而且现行《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要求首诊必须线下完成,这些违规行为直接绕过规定,存在法律风险。

轻信网红医生,健康风险知多少?

不规范诊疗会带来诸多直接健康风险,比如未完成必要检查导致误诊,过度用药引发副作用,如中药配伍禁忌,还可能延误真实病情治疗。公众可能因虚假科普失去对正规医疗信息的信任,真正需要帮助时拒绝正规医疗资源。患者盲目就医会产生额外费用,如交通费、误工费,还会造成医保资金被不合理占用。若患者因轻信“网红医生”推荐的保健品而延误癌症早期筛查,就会面临潜在的生命威胁。

多管齐下,整治网红医生乱象!

上海的《禁止性行为清单》有九类规定,如禁止以科普名义发布医疗广告、禁止虚构病例等,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政策,都强调“内容与资质匹配”“诊疗流程合规”等核心要求。短视频平台要建立“医生资质动态审核机制”,对科普内容进行关键词筛查,公示违规账号处罚记录。公众辨别正规科普内容可分几步走:一是核实医生执业证书与平台认证信息;二是警惕“速效偏方”“包治百病”等夸大表述;三是线下就医时主动询问首诊要求;四是保留诊疗记录以便维权。医学协会应制定科普内容质量标准,权威机构开设官方科普账号,通过“白名单”机制提升可信度。 治理“网红医生”乱象刻不容缓,国家卫健委与地方政策意义重大,但需长期监管与公众参与。大家要提升健康信息鉴别能力,支持正规医疗资源,共同维护健康科普的公信力。发现违规行为可通过卫生热线举报,一起行动起来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相关新闻

多方携手共筑生命防线,别让费用挡住救治之路!
蝙蝠进家健康有啥风险?该咋处理你知道吗?
正畸误区知多少?不同阶段矫正时机大揭秘!
想药物减重?先听医生建议,结合健康生活方式!
内分泌检查费用差很大,医保和自费咋选才划算?
沙苑子副作用多!哪些人不能吃、咋应对你知道吗?
遭遇纹绣陷阱别慌!这些应对攻略请收好!
焦槟榔药用虽好,怎样吃才安全?
广东人吃鱼现状堪忧?这些改良建议赶紧试试!
想健康别乱吃!按三大营养物质顺序调整饮食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