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短视频平台上“网红医生”利用健康科普知识谋利的现象被曝光,引发广泛关注。央视财经曾曝光部分“网红医生”通过发布医疗科普内容,引导患者前往特定医院就诊,随后在短时间内开具高价中药处方,例如有3268元的中药处方,还有医生通过线上问诊直接开出3000多元的高额处方,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互联网诊疗管理规定。国家卫生健康委表态,当前互联网健康科普存在“假借科普名义变相导诊导医、直播带货、违规开药”等乱象,明确患者需线下首诊后才能通过正规互联网医院复诊。上海等地也出台了相关规范政策,如上海发布的《互联网健康科普禁止性行为清单》。这一事件不仅让公众对健康科普的信任大打折扣,也对正常的医疗体系造成了负面影响。
网红医生违规行为大揭秘!
以北京某医院为例,“网红医生”通过短视频吸引患者就诊,医生仅通过舌相和脉诊就快速开具高价处方,用专业身份掩盖其牟利本质。“网红医生”常见的违规操作有:一是虚构病例或夸大病情,制造焦虑诱导患者就诊;二是线上问诊时间短、流程不规范,直接开方;三是通过直播带货推销保健品或药品;四是利用科普内容为特定医疗机构或产品引流。从“3268元中药处方”“3000元线上问诊费用”等具体案例,以及国家卫健委通报的违规行为数据来看,此类现象较为普遍,危害极大。而且现行《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要求首诊必须线下完成,这些违规行为直接绕过规定,存在法律风险。
轻信网红医生,健康风险知多少?
不规范诊疗会带来诸多直接健康风险,比如未完成必要检查导致误诊,过度用药引发副作用,如中药配伍禁忌,还可能延误真实病情治疗。公众可能因虚假科普失去对正规医疗信息的信任,真正需要帮助时拒绝正规医疗资源。患者盲目就医会产生额外费用,如交通费、误工费,还会造成医保资金被不合理占用。若患者因轻信“网红医生”推荐的保健品而延误癌症早期筛查,就会面临潜在的生命威胁。
多管齐下,整治网红医生乱象!
上海的《禁止性行为清单》有九类规定,如禁止以科普名义发布医疗广告、禁止虚构病例等,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政策,都强调“内容与资质匹配”“诊疗流程合规”等核心要求。短视频平台要建立“医生资质动态审核机制”,对科普内容进行关键词筛查,公示违规账号处罚记录。公众辨别正规科普内容可分几步走:一是核实医生执业证书与平台认证信息;二是警惕“速效偏方”“包治百病”等夸大表述;三是线下就医时主动询问首诊要求;四是保留诊疗记录以便维权。医学协会应制定科普内容质量标准,权威机构开设官方科普账号,通过“白名单”机制提升可信度。 治理“网红医生”乱象刻不容缓,国家卫健委与地方政策意义重大,但需长期监管与公众参与。大家要提升健康信息鉴别能力,支持正规医疗资源,共同维护健康科普的公信力。发现违规行为可通过卫生热线举报,一起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