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老年痴呆”直接等同于阿尔茨海默病,其实这种认识并不准确。作为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痴呆类型,阿尔茨海默病有自己独特的病理特点和发病原因,远比我们想的复杂。全球约5000万患者的临床数据告诉我们,正确认识这个病,对早期预防特别重要。
概念辨析:不是所有“老年痴呆”都是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神经退行性痴呆的主要类型,它的核心病理特征是大脑里出现两种异常物质——β淀粉样蛋白斑块和tau蛋白神经纤维缠结。我们常说的“老年痴呆”,其实主要指65岁以后发病的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占这类患者的95%-99%;还有1%-5%是早发性病例,和基因突变有关,可能40岁前就出现症状,这类家族性病例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发病原因:多种因素共同“作乱”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以下5类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 遗传因素
有些基因会增加患病风险,比如载脂蛋白E4(APOE ε4)基因携带者,风险会比普通人高,但有这个基因不代表一定会得——研究已发现20多个风险基因,它们相互影响,遗传只是“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 蛋白异常沉积
大脑里的β淀粉样蛋白如果“越积越多”,会形成“老年斑”,这种变化可能在出现记忆减退等症状前10-15年就发生了(通过PET扫描能检测到);另外,tau蛋白如果发生病理性“变质”(磷酸化),会缠成一团形成“神经纤维缠结”,直接损伤神经元。 - 慢性炎症
大脑里的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如果持续激活,会引发慢性炎症;外周血里的炎症因子(比如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也和病情进展有关。甚至口腔卫生差、慢性牙周炎这类“小问题”,也可能通过炎症通路影响大脑环境。 - 血管问题
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受损,会导致局部脑供血不足;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疾病会伤害血管内皮,进一步加重神经元损伤。磁共振检查显示,脑微血管密度降低和认知下降的关系非常密切。 - 突触功能损伤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能帮助突触(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桥梁”)修复和重塑,如果它的水平下降,突触功能就会受损。而大脑“默认模式网络”(负责记忆、自我反思的脑网络)的功能异常,比大脑结构变化更早出现(通过功能神经影像学能查到)。
预防方法:用生活方式“延缓”发病
虽然目前还不能完全治愈阿尔茨海默病,但以下循证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风险或延缓发病:
- 吃对食物
试试改良版地中海饮食:每周吃3次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鳕鱼,富含ω-3脂肪酸),每天吃30g坚果(一把左右)、200g浆果(比如蓝莓、草莓);红肉每周不超过300g(约一副扑克牌大小),多吃含多酚的食物(比如茶叶、葡萄、洋葱)。 - 动起来
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再加2次抗阻训练(比如举哑铃、用弹力带练肌肉)。运动强度以“心跳达到最大心率的60%-70%”为宜,用运动手环就能实时监测。 - 睡好觉
保持规律作息,每天睡7-9小时。如果有睡眠呼吸暂停(比如打呼噜很响、频繁憋醒),要做多导睡眠监测,必要时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 锻炼大脑
多做“费脑子”的事:学双语、学乐器,或学一项复杂技能(比如织毛衣、做手工艺品)。研究显示,认知储备高的人,发病风险能降低40%左右,症状出现时间平均晚4.5年。 - 管好好慢性病
高血压患者把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保持在7.0%以内;定期做颈动脉超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2.6mmol/L以下。
早期识别:这些信号要“敏感觉察”
如果出现慢慢加重的以下症状,要及时去医院做神经心理学评估:
- 记忆减退(比如刚说的话就忘、记不住最近的事);
- 执行功能下降(比如不会规划做饭步骤、分不清先后顺序);
- 空间定向障碍(比如找不到熟悉的路、在家附近迷路)。
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5年做一次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筛查,有家族史的可以提前到30岁开始。此外,脑脊液里的β淀粉样蛋白42与总tau的比值异常,也能作为早期预警信号。
总之,阿尔茨海默病不是“老糊涂”那么简单,它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虽然目前还无法“根治”,但通过调整饮食、运动、睡眠,管理慢性病,锻炼大脑,能有效延缓病情进展。早认识、早预防、早监测,才能更好地守护大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