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的糖代谢异常问题,越来越受临床关注。有数据显示,约38%的肿瘤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糖紊乱——要么低血糖,要么高血糖。这背后是肿瘤与人体代谢系统的复杂互动,弄清楚其中逻辑,对患者管理和治疗决策很重要。
肿瘤为啥会引发低血糖?
有些消化系统肿瘤(比如胰腺癌、肝癌)最容易导致低血糖。胰腺癌细胞会破坏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让胰岛素没法正常合成;肝脏是糖代谢的“核心器官”,若被肝癌细胞侵犯,合成和分解糖原(身体储存糖的形式)的能力会大幅下降。再加上肿瘤患者常有的营养不良,与肝功能损伤形成“恶性循环”——晚期肿瘤患者中,12%的低血糖就是能量“收支失衡”导致的。
肿瘤为啥会导致高血糖?
血液系统肿瘤(如淋巴瘤)或肾癌,常引发高血糖。比如淋巴瘤细胞会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打乱胰岛素的“工作信号”,让身体对胰岛素“没反应”(即胰岛素抵抗);肾癌细胞会过量分泌生长激素释放因子,刺激肝脏把其他物质转化为糖(这叫“糖异生”)。还有约25%的高血糖,是肿瘤自己分泌了类似激素的物质(医学上叫“异位激素分泌”),这一点要特别留意。
抗肿瘤治疗会影响血糖吗?
会!现代治疗对糖代谢的影响有“双向性”:糖皮质激素会激活肝脏的糖异生酶,升高血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抑制剂)可能诱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免疫系统误攻击胰岛细胞);靶向药中的mTOR抑制剂,会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有数据显示,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约18%会新发糖尿病——治疗期间一定要重视血糖监测。
怎么科学监测血糖?
需建立“多维度”监测体系:扎手指测血糖能反映即时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能看近3个月的控制情况;查胰岛功能(如C肽、胰岛素)能判断β细胞状态。尤其要注意夜间低血糖——它可能引发心律失常、昏迷等危险,建议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贴在身上的小仪器)持续观察,避免漏诊。
吃对了能帮着调血糖吗?
能,但要“因人而异”:
- 低血糖患者:采用“少量多餐”模式,每2-3小时吃一次,夜间加一餐(如一杯牛奶、一小块全麦面包),预防空腹低血糖;
- 高血糖患者: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选膳食纤维丰富的复合碳水(如全谷物、红薯、燕麦),避免精制糖(如蛋糕、甜饮料);
- 蛋白质与脂肪:蛋白质摄入量根据肾功能调整(肾功能差的患者需减少),脂肪供能比控制在30%-35%,少用饱和脂肪(如动物内脏、肥肉)。
糖代谢异常得找哪些医生?
需要多学科“联手”:肿瘤科负责原发病治疗(解决肿瘤根源),内分泌科提供血糖调控方案,营养科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医生会通过胰岛素抵抗指数、C肽等指标,判断代谢异常类型;难治性病例可借助动态血糖监测,获取精确数据调整方案。
肿瘤与血糖的关系像“牵一发而动全身”——血糖异常可能是肿瘤进展的信号,也可能是治疗的副作用。管理时要抓住三个核心:动态监测血糖(别只看单次结果)、个性化营养干预(别照搬他人食谱)、多学科协作(别只找肿瘤科)。患者和家属要记住:若血糖突然波动,先找医生解读——这些“代谢信号”藏着治疗的关键信息,及时处理才能让治疗更顺利。
随着精准医学发展,未来对肿瘤患者糖代谢的管理会更精细,也会有更多办法帮大家平衡肿瘤与血糖的关系,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