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婴幼儿肠炎别误判!4步家庭护理防脱水+症状识别要点

作者:家医大健康
2025-08-31 13:35:52阅读时长3分钟1164字
婴幼儿肠炎别误判!4步家庭护理防脱水+症状识别要点
消化内科儿科肠炎婴幼儿腹泻感染防控水电解质平衡消化系统疾病

内容摘要

肠炎发病机制与婴幼儿特异性表现,明确病毒性与细菌性感染的鉴别要点,提供基于循证医学的家庭护理方案与临床决策路径,重点阐述水电解质管理、病原学检测及预防策略,帮助家长科学应对急性肠胃感染。

肠道感染是生活中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主要是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伤害肠道黏膜、引发身体免疫反应导致的。根据致病“凶手”不同,可分为病毒性(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细菌性(如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寄生虫性肠炎,不同类型的表现差别明显——而婴幼儿因为免疫系统没发育完善、胃酸“防御能力”弱,更容易得急性肠炎。

婴幼儿得急性肠炎的典型表现有这么几个:异常哭闹,因为持续肚子痛,宝宝吃不好、睡不安,哭声尖锐且怎么哄都没用;排便异常,大便性状变了(比如水样、有黏液甚至带血),一天拉5-10次以上;全身症状,发烧(体温38-39℃)、没精神、不想吃奶;脱水信号,前囟(脑门)陷下去、哭时没眼泪、皮肤捏起来回弹慢(超过2秒)、尿比平时少很多(每小时尿少于1mL/kg)。

病毒性肠炎占婴幼儿腹泻的70%-80%,主要是病毒破坏了小肠里的绒毛细胞,导致消化糖的酶活性下降、没法好好吸收营养。其实85%的轮状病毒感染宝宝,只要补够液体,7-10天就能自己好——但要注意,感染后2-4天是病毒最多的时候,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得留意血里的钠、钾水平。

细菌性肠炎的表现很有特点:有的细菌(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会穿透肠黏膜引发炎症,宝宝会发烧、拉脓血便,总觉得拉不完;有的细菌(如产毒性大肠杆菌)会释放毒素,导致一直拉肚子;还会有全身感染信号(比如白细胞、C反应蛋白升高)。这种情况得先查大便明确病原体,再选合适的抗生素——乱吃药反而会搞乱肠道里的好细菌。

家庭护理要讲科学:液体管理,用低渗口服补液盐(ORS-Ⅲ),先按每公斤体重50-70mL补之前流失的量,之后按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小时500mL继续补;营养支持,发病头24-48小时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吃配方奶的换成无乳糖的,慢慢加米汤、香蕉泥等好消化的食物;皮肤护理,用pH中性的清洁用品洗屁股,擦完涂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体温调控,物理降温用32-34℃的温水擦身子,别用酒精(不安全);病情监测,记好每小时尿量、脑门状态和宝宝精神——如果出现四肢冰凉、掐皮肤很久才回弹(超过3秒),赶紧去医院。

预防要从多方面入手:疫苗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国家免疫规划内的,建议6-32周龄完成基础免疫;环境消毒,宝宝的呕吐物、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500mg/L)处理,放30分钟后彻底擦干净;食品安全,奶瓶、餐具每天煮15分钟消毒,食物放4℃冰箱保存;手卫生,用WHO推荐的六步洗手法,重点洗指甲缝、指缘这些藏细菌的地方。

医生会根据病情判断处理方式:轻度脱水的宝宝,门诊开口服补液盐、24小时后复查;中度脱水的,去急诊补液、查血常规和电解质;重度脱水的,立刻静脉输生理盐水(每公斤体重20mL快速输)、转重症监护;发烧超过72小时没好的,要查大便培养、做腹部影像;大便带血的,先考虑细菌感染,可能要做肠镜和病理检查。

还要警惕并发症:电解质紊乱,血钠低于130mmol/L会抽风,血钾低于3.5mmol/L会心跳乱;肠道损伤,严重的可能出现肠套叠、肠穿孔;全身炎症反应,细菌没控制住可能变成脓毒症。

总的来说,肠道感染是婴幼儿常见问题,家长只要留意宝宝的表现,做好液体补充、营养支持和皮肤护理,平时注意疫苗接种、卫生消毒,有异常及时找医生,大部分宝宝都能顺利恢复。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