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长期卧床防压疮:科学翻身+减压设备降40%风险

作者:家医大健康
2025-09-06 08:50:41阅读时长3分钟1156字
长期卧床防压疮:科学翻身+减压设备降40%风险
康复医学科伤口护理中心压疮皮肤护理长期卧床压疮预防营养支持减压设备

内容摘要

压疮形成机制与临床分级标准,提供居家护理操作规范,涵盖体位管理、减压装置应用及营养支持方案,指导长期卧床人群建立科学防护体系。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却常常被我们不经意间忽略。长期保持一个姿势不动,会让局部皮肤持续受压、血液循环变差——这也是压疮(俗称“褥疮”)的主要诱因。有数据显示,住院患者中约15%存在压疮风险,社区需护理的人群里这一比例更是达到23%。

压疮发展的临床分期

压疮的进展有明确阶段:Ⅰ期是皮肤还完整,但出现按下去不褪色的红斑,多在骨头突出的地方(比如骶尾部、髋部、脚后跟);Ⅱ期是表皮破损,形成水疱或浅层溃疡;Ⅲ期会伤到皮下脂肪层,能看到粉红色创面;Ⅳ期则深达肌肉甚至露出骨头。一旦进展到后期,损伤很难逆转,早干预是关键。

体位管理规范

定时翻身是预防压疮最核心的办法。临床指南建议每2小时翻一次身,且要“轴线翻身”(保持脊柱一条线,别扭着腰);用30度角侧卧位能有效分散身体压力。骨头突出处可以垫减压垫,肥胖患者要特别注意皮肤褶皱(比如腋下、大腿根)的干爽——别让湿气捂出问题。帮患者移动时,千万别直接拖拽,用床边移位带更安全,避免擦破皮肤。

减压装置应用

现在的护理设备能帮着更好分散压力:气垫床通过交替充气,把身体重量重新分配,研究显示能降低Ⅱ期压疮40%的发生率;硅胶减压垫比传统棉垫减压效果好25%;水凝胶敷料能保持创面湿润,利于愈合。选这些设备时要注意——一定要确认有医疗器械注册证,别买“三无”产品。

营养支持方案

皮肤修复需要营养“原料”:每天蛋白质要吃够1.2-1.5克/每公斤体重(比如60公斤的人,每天要吃72-90克蛋白质),可以通过3个鸡蛋、500毫升牛奶/酸奶补充;维生素C和锌能促进胶原合成,每天要吃200克新鲜果蔬(比如一个橙子加一把菠菜);有研究发现,含精氨酸的营养制剂能加快创面愈合,但一定要先问医生,别自己随便吃。

皮肤护理要点

清洁皮肤要“温柔”:用中性pH值的清洁剂(比如婴儿沐浴露),水温控制在35-39℃(差不多体温,别太烫);干性皮肤用含神经酰胺的润肤霜,潮湿部位(比如会阴)选凝胶类保湿剂;别用含酒精的消毒液反复擦——会越擦越干;每次清洁不超过5分钟,避免过度摩擦。

监测与预警体系

每天至少查2次皮肤,重点看骶尾部、髋部、脚后跟这些“高危区”。如果发现持续不消退的红斑,或者局部温度比周围高/低,要立刻处理:换体位、垫减压垫。Ⅰ期压疮用“减压+局部保护”(比如垫软垫、涂保护膏);出现水疱要按标准流程护理,别自己挑破——避免感染。

家庭护理方案

家里照顾要做“翻身记录”:用不同颜色标记各时段体位(比如红色代表左侧卧、蓝色代表右侧卧),避免忘翻。护理包要备这些:减压垫、生理盐水、无菌敷料、记录本;建议穿纯棉高腰裤,透气不摩擦皮肤;床头抬高超过30度时,一定要在脚后跟垫减压垫——不然脚后跟容易“压红”。

康复训练原则

创面愈合后要慢慢恢复活动:先从床边坐起练起,每天多坐5分钟(比如第一天5分钟,第二天10分钟);用床栏起身时,保持脊柱挺直,别弯腰扭腰;早期适当活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帮皮肤更快“变强”。

压疮预防不是靠某一个办法,而是要“系统化”——按时翻身、合理用减压设备、吃对营养、做好皮肤护理,才能真正降低风险。不管是家里还是医院,建议建立标准护理流程,定期找专业人士评估,根据患者情况调整防护方法。毕竟,保护皮肤这件事,“早做”比“补救”更重要。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