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传染病之所以难防,关键在于它的传播途径藏得“深”——日常环境里到处都可能有潜在的污染源头:超市购物袋可能残留前一位使用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公共门把手更是容易变成病原体的“中转站”。有研究发现,某些包膜病毒在硬质物体表面能保持感染性达数小时,只要手碰了污染的表面,再摸眼、鼻、口,就可能让病原体钻进身体,完成传播链。
要防接触传播,得先明白病毒在不同材质表面的“存活能力”。实验数据显示,不锈钢等金属表面,病毒能活8小时以上;纸质材料上大概能活4小时。感染者咳嗽时,飞沫会污染周围2米内的物体表面,形成多个污染点。所以大家接触公共设施后,一定要立刻做好手部清洁消毒。
发热是感染后常见的症状,但什么时候出现,每个人差别很大。临床观察发现,多数人感染后2-14天会出现症状,但潜伏期最短1天、最长能到21天。病毒量多少、感染途径、个人免疫力强弱,都会影响症状出现的时间。更要注意的是,有流行病学研究证实,有些感染者在出现症状前1-2天就已经能传染别人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要提前做防控。
当呼吸系统被感染时,身体会发出“异常信号”。正常成年人安静时每分钟呼吸12-20次,如果持续超过25次,就得警惕了。这种呼吸变快的现象,可能是因为三个问题:肺泡结构被破坏,气体交换的面积少了;气道发炎导致支气管收缩变窄;肺间质水肿让呼吸膜变厚了。这些都会降低血液里的氧气含量,身体就会通过加快呼吸来“代偿”。
日常防护得“多管齐下”:物理上要规范戴口罩、用对消毒用品;行为上要做好手卫生、保持社交距离;基础免疫方面得保证充足睡眠和均衡营养。特别要注意高频接触物品的消毒,比如电子设备屏幕,建议每天用含酒精的消毒湿巾擦2-3次。还有定期通风,能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的病原体浓度,建议每天通3次,每次20分钟以上。
环境温度对病毒的“生命力”影响很大——实验显示,低温能让某些病毒的环境稳定性提升3倍以上,这就是为什么冬天呼吸道传染病更容易高发。所以寒冷季节要加强室内通风,同时注意保暖。
其实,科学防控的核心是“懂了再防”:基于对病毒传播规律的正确认识,持续关注环境里的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