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是一种在特定地区高发的头颈部癌症,早期症状藏得深、不太典型,容易被忽略。它在华南地区特别高发,和EB病毒感染、遗传因素、长期接触环境里的致癌物有关。了解它的典型症状和变化规律,对早期发现、早诊断特别重要。
典型症状的表现与区分要点
鼻子的症状:反复涕中带血+单侧鼻塞加重
肿瘤碰到鼻咽部的黏膜血管,会导致反复涕中带血——不是偶尔一次,而是经常出现。和急性鼻炎那种暂时的出血不一样,这种出血还会跟着单侧鼻塞越来越严重。肿瘤越长越大挡住鼻子,早期可能有时候通有时候不通,后来就完全堵死了。要注意的是,这种鼻塞容易和过敏性鼻炎、鼻息肉搞混,得靠持续时间(超过2周)和有没有其他症状来区分。
耳朵的症状:单侧发闷、听不清,抗生素没用
鼻咽侧壁有个连接耳朵的咽鼓管开口,肿瘤长在这里会压到这个开口,影响耳朵通气。典型表现是单侧耳朵发闷、听不清声音,还有像潮水一样的耳鸣。和分泌性中耳炎不一样,用抗生素根本没用,还常跟着脖子深处的淋巴结肿大。另外,耳朵里的积液会跟着姿势变——比如侧躺着时病侧耳朵朝下,症状会更严重,这是比较典型的特征。
神经受影响的特殊表现
当肿瘤碰到颅底结构时,会出现神经症状:
- 看远处重影:外展神经在颅底走得最长,最容易被压迫,表现为看远处时把一个东西看成两个(水平方向的重影),看近处倒清楚;
- 脸疼或发麻:三叉神经受影响的话,脸上某个固定地方会一直钝痛或发麻,疼的时候像电流串一样,还会眨眼睛的反射变弱;
- 视力下降:如果肿瘤往眼眶里长,会看不清东西,甚至看东西的范围变小。
头痛:从偶尔钝痛到持续剧痛
早期头痛大多在太阳穴或头顶,偶尔疼一下、钝钝的,容易当成偏头痛。之后疼得越来越厉害,变成一直疼,晚上更严重,普通止痛药都不管用。疼的时候还会有眼睛发红、流泪之类的症状,说明肿瘤已经碰到翼腭窝了。
容易踩的“认知坑”
- 只看一个症状:78%第一次看病的患者只盯着一个症状,没注意几个症状一起出现的危险——比如把鼻塞当成过敏,同时耳朵发闷也没当回事;
- 把“慢慢加重”当成“反复发炎”:35%的患者把慢慢严重的症状当成急性炎症老发作,自己用收缩血管的滴鼻药,结果耽误了1-3个月;
- 觉得“年轻人不会得”:虽然40-55岁是高发年纪,但18-30岁的患者已经占了8.7%,年轻人也得警惕;
- 非高发区医生不警惕:不是高发区的医生对鼻咽癌没那么在意,平均晚诊断2.1个月。
哪些人要定期筛查?
有下面这些情况的人,建议每年做专项筛查:
- 直系家人有得过鼻咽癌的;
- 住在华南、东南亚这些高发地区的;
- EB病毒检测一直阳性的;
- 长期吃腌制食品(每周超过3次),而且住在工业比较发达地区的。
出现症状该怎么查?
如果单侧症状持续超过14天,建议按下面的步骤检查:
- 鼻咽内镜:能直接看到鼻咽部的情况,比如黏膜下鼓起来的肿块或溃疡,取组织做活检的阳性率有85%;
- EB病毒抗体检查:查VCA-IgA、EA-IgA这些特异性抗体,辅助判断;
- MRI检查:做平扫加增强,能清楚看到肿瘤多大、有没有破坏颅底骨头;
- 全身检查:用颈部超声看有没有淋巴结转移,必要时做PET-CT。
要提醒的是,医生会结合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周)、有没有多个症状一起出现,还有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早期确诊的患者,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能超过80%。高危人群定期筛查、早发现早治疗,是改善预后最关键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