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因为发病位置在鼻子后面连接喉咙的隐蔽区域,早期症状容易和感冒、鼻炎、中耳炎等良性疾病混淆,导致70%的患者初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不过,只要我们早识别信号、做好饮食防护、定期筛查,就能大大降低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早期信号要警惕,这5种情况别拖延
鼻咽癌的早期症状虽然不典型,但有几个“预警信号”需要特别留意:
单侧鼻塞越来越严重
一开始可能像慢性鼻炎一样只是单侧鼻塞,但会慢慢加重——当肿瘤长到鼻咽部1/3以上时,甚至会突然变成双侧鼻塞。如果单侧鼻塞持续1个月没缓解,别只当鼻炎治,要先排除肿瘤风险,做鼻内镜检查是最直接的诊断方式。
回吸鼻涕带血
早上起来用嘴回吸鼻子里的鼻涕,发现带点血(出血量一般1-5毫升),这是鼻咽癌的典型表现。要和鼻腔干燥出血区分开——如果连续3天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去查EB病毒抗体。
单侧耳鸣、耳朵闷
肿瘤压迫耳朵和鼻子之间的咽鼓管,会导致单侧耳鸣,还常伴随听不清(传导性听力减退)。如果耳朵里像塞了棉花一样闷的感觉持续2周以上,要做听力检查和中耳功能测试。
脖子上长无痛肿块
约80%的患者初诊时会发现脖子上有肿块,比如锁骨上方或脖子两侧肌肉深处,摸起来硬、不容易推动,用抗生素也消不下去。这可能是淋巴结转移的信号,要赶紧做穿刺活检。
不明原因的头痛
早期头痛是断断续续的,60%像偏头痛;如果变成持续的、固定位置的剧烈头痛,可能是肿瘤侵犯了颅底神经。持续1个月的头痛找不到原因,一定要做影像学检查。
吃对食物,帮你降低患病风险
合理饮食能降低40%的鼻咽癌发病风险,这几类食物要多吃:
十字花科蔬菜:白萝卜、西兰花是“好帮手”
白萝卜、西兰花等十字花科蔬菜里有芥子油苷,嚼的时候会释放萝卜硫素,能调节癌细胞的DNA。每天吃200克,急火快炒能留住70%以上的有效成分。
生蒜:每周5瓣,防EB病毒感染
新鲜大蒜里的蒜氨酸,被蒜酶分解成大蒜素,既能阻止致癌的亚硝胺生成,还能激活肝脏的解毒酶。研究显示,每周吃5瓣以上生蒜,能降低EB病毒持续感染的风险32%。
大豆及制品:抑制肿瘤血管生长
大豆里的染料木黄酮能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长(让癌细胞得不到营养),它的代谢产物对鼻咽癌细胞的抑制率能到78%。平时可以多吃豆腐、豆浆等大豆制品。
补充微量营养素:蛋黄+深海鱼,抗氧化更全面
蛋黄里的维生素B2、硒,加上胡萝卜素,能形成抗氧化“保护网”,清除63%的自由基。每周吃2次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鳕鱼),补充ω-3脂肪酸,还能增强细胞膜的稳定性。
做好三级预防,全程守护健康
从“防发病”到“管康复”,三级预防体系能帮我们把风险降到最低:
一级预防(防发病):少吃腌制食品,做好环境防护
腌制食品要少吃,每周不超过2次;厨房要通风好,减少油烟刺激。另外,EB病毒疫苗正在临床试验第二阶段,高危人群(比如有家族史、高发区人群)以后可能可以接种。
二级预防(早发现):高发区人群定期筛查
高发地区(比如广东、广西、福建等)4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EB病毒VCA-IgA抗体检测,加上鼻咽部磁共振。如果筛查阳性,要做病理活检确诊。
三级预防(管康复):确诊患者要定期随访
确诊的患者要建立多学科随访体系(耳鼻喉科、肿瘤科、放疗科一起跟进),重点关注有没有颅底侵犯或远处转移。治疗后前2年每3个月复查一次,之后改成每6个月一次。
早治疗,预后更好
鼻咽癌的治疗效果和分期密切相关:I期患者5年生存率能到92%,但IV期就只剩55%了。而且肿瘤每长大1立方厘米,放疗的敏感性就下降12%。所以大家要记住“3周法则”——如果鼻塞、耳鸣、回吸涕血等耳鼻症状持续3周没缓解,一定要赶紧去医院,别拖延!
鼻咽癌虽然发病位置隐蔽,但只要我们留意早期信号、调整饮食、定期筛查,就能早发现早治疗。身体的“小异常”往往是健康的“警报”,别忽视那些持续不好的症状——早行动,才能早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