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息肉是消化系统常见的问题,它的类型直接关系到“要不要紧”“该怎么处理”。山田分型是通过息肉形态分类的常用方法,主要分1型和2型,两者在“长什么样”“癌变风险”“处理方式”上差别很大。
一、1型和2型息肉,长什么样?
1型息肉像个“小肉球”:直径不超过5毫米,表面黏膜颜色和周围肠道组织差不多,没有明显凹陷或分叶。大多长在直肠、乙状结肠(靠近肛门的结肠段),病理检查会发现肠道腺窝变长,底部有点囊性扩张。
2型息肉更“显眼”:直径一般超过10毫米,底部宽或带点小蒂,表面中间凹进去像“火山口”,黏膜颜色可能变浅或发红。病理上会看到黏膜层增厚,腺体结构扭扭曲曲。
二、哪种息肉更容易变癌?
1型息肉很“温和”:每年癌变概率约0.3%~0.7%,要15年以上才可能发展成癌,主要是长期慢性炎症导致基因慢慢变“坏”。
2型息肉更“危险”:3~5年内癌变风险达3%~5%;若直径超过15毫米,10年内癌变率升至8.2%;还有28%~32%会出现细胞异常增生(癌变的前奏)。这类息肉常伴随KRAS基因变异、p53抑癌基因失效等问题。
三、不同类型的息肉,怎么处理?
1型息肉:以“观察”为主,必要时切
- 监测:第一次发现后,1~2年复查;若没变化,之后每3~5年查一次。
- 要切的情况:直径超10毫米、数量超3枚,或长在近端结肠(靠近胃部的结肠段)。
- 术后:每3~5年定期肠镜,每天吃够25克膳食纤维(比如多吃蔬菜、全谷物)。
2型息肉:得“积极治”,防癌变
- 诊断:用高清内镜+窄带成像(看清细节)、超声内镜(查浸润深度),还要多点取组织做病理。
- 治疗:≤20毫米的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20毫米或位置复杂的用内镜下剥离术(ESD)。
- 随访:术后3个月第一次复查,6个月第二次评估,之后每年定期查。
四、怎么预防息肉长出来?
- 吃对:每周红肉(猪、牛、羊)不超500克;每天补800~1200毫克钙(比如喝牛奶、吃豆制品);每天补400微克叶酸(比如吃绿叶菜、动物肝脏)。
- 用药:小剂量阿司匹林(每天81~100毫克)能预防,但要听医生的;有些抗炎药(比如选择性COX-2抑制剂)需先评估心血管风险。
- 好习惯:体重保持BMI18.5~24.9(正常范围);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戒烟(研究显示戒烟者患息肉风险比吸烟者低约35%)。
五、什么时候开始筛查?
根据《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专家共识》:
- 普通人群:40岁以上开始第一次筛查,每5年做一次肠镜。
- 高危人群: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有肠道息肉/肠癌的,30岁就开始查;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的,每1~2年查一次。
- 新型方法:多靶点粪便DNA检测(准确率约92%)、胶囊内镜(准确率约89%),不想做肠镜的可以选。
发现息肉后,一定要做病理检查明确类型(结合形态和病理结果)。建议大家建立“息肉档案”,定期监测。其实只要早筛查、分对类型、按规范处理,就能有效降低肠癌风险——毕竟,息肉是肠癌的“前奏”,早管早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