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息肉是肠道黏膜上长出的异常小突起,看似不起眼,实则不同类型的息肉恶变风险差异很大——早识别、早处理是预防结直肠癌的关键。
肠道黏膜的异常增生性病变
结直肠息肉指肠道黏膜层凸起的“赘生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肿瘤分类标准,主要分两类:一类是非肿瘤性病变(如增生性、炎症性息肉),基本不会恶变;另一类是肿瘤性病变(如腺瘤,包括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这类息肉有癌变可能,占结肠镜检出息肉的60%-70%。
癌变风险分级评估体系
按照《中国结直肠癌预防共识》,息肉的癌变风险可分为低、中高两级:
- 低风险息肉
这类息肉几乎无恶性转化可能,包括直径<5mm的增生性息肉、炎症性假性息肉,以及儿童常见的幼年性息肉。 - 中高风险腺瘤
- 管状腺瘤(低级别异型增生):癌变风险10%-15%,5年癌变率约3%;
- 绒毛状腺瘤(高级别异型增生):癌变风险高达30%-40%,需尽快切除;
- 息肉直径>10mm或表面呈分叶状(像分瓣菜叶):癌变风险是普通息肉的5倍。
内镜微创治疗技术进展
现代消化内镜技术已实现微创精准切除,不用开腹: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合带蒂(像小蘑菇有“根”)或广基(直接贴肠壁)、直径≤20mm的息肉。用高频电圈套住切除,切下的组织需完整送病理。通常是日间手术,观察6-8小时即可出院。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适合直径>20mm的“扁平生长”肿瘤(侧向发育型肿瘤)或疑似浸润黏膜下的病变。能整块切除(整块切除率达95%),降低复发风险。住院约3-5天,术后24-48小时需禁食。
术后管理与随访规范
根据《结肠镜监测指南》,术后要制定个体化随访方案:
- 病理阴性组
低风险腺瘤切除后,3-5年复查即可。平时要多吃高纤维食物(每天>25g,如蔬菜、全谷物),红肉每周摄入量<500g。 - 高危组监测
若息肉是高级别异型增生或切缘有残留,术后3-6个月需第一次复查,之后1年、3年、5年定期监测。医生可能会建议联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需遵医嘱)。
一级预防策略
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能降低息肉发生风险:
- 膳食干预
- 每天摄入钙≥800mg(如乳制品、深海鱼);
- 维生素D血清浓度维持>30ng/mL(可通过晒太阳或食物补充);
- 加工食品每周摄入<3次。
- 生活方式调整
- 保持BMI在18.5-24.9之间(计算:体重kg÷身高m²);
-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相当于代谢当量6MET);
- 戒烟:吸烟指数>20包年(如每天1包吸20年)的人,患癌风险高2.1倍。
- 化学预防
长期用阿司匹林需评估出血风险;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临床决策路径图
发现息肉样病变的标准化流程:
- 用高清肠镜(NBI放大内镜)仔细评估;
- 取组织做病理诊断;
- 根据息肉形状(Paris分型)选手术方式;
- 术后将整个息肉做病理分析;
- 多学科医生一起定随访方案。
最新研究显示,规范治疗后5年肠癌发生率可降低76.3%(95%CI 68.2-82.7)。建议45岁以上人群每5年做一次高质量肠镜;有家族史、炎症性肠病等高危因素的人,需缩短至2-3年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