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食物或异物卡进气道,前3分钟是决定生死的黄金时间——人体气管直径约2.5厘米,一旦完全堵塞,大脑缺氧4分钟就会造成不可逆损伤。不同堵塞程度对应不同处置策略,掌握分级应对方案至关重要。
第一阶段:能自主排异时,用对“促咳法”
当出现剧烈咳嗽、声音嘶哑但还能发声,说明气道是不完全堵塞,身体自带的防御机制正在工作——咳嗽反射产生的气流速度可达160公里/小时,差不多是台风登陆的强度。这时候可以用“三步促咳法”辅助:
- 调整体位:站着往前倾15度,降低膈肌压力,让咳嗽更有力;
- 轻拍背部:用掌根拍后背肩胛骨中间的位置,力度适中,别太使劲;
- 喝常温清水:帮异物润滑,更容易滑下去。
注意别过度拍背,不然可能把异物推得更靠里,反而加重堵塞。
第二阶段:完全堵塞时,海姆立克急救法要“精准操作”
如果出现“三不能”——不能说话、不能呼吸、不能咳嗽,说明气道完全堵死,必须立刻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最新指南强调三个核心要点:
- 成人定位:急救点在肚脐和胸口下方骨头(剑突)连线的中点,不是以前说的“肚脐上方两指”;
- 正确发力:施救者从背后环抱患者,向上呈45度角“抱提”,用腹部的冲击力把异物顶出来;
- 力度控制:每次冲击的力度差不多能捏爆一个气球(腹部压力约30-40mmHg),别太轻也别太重。
婴幼儿要特殊处理:
用“拍背-胸压交替法”——每轮先拍5次背(让宝宝头低于胸部,利用重力辅助),再用两指在胸骨中下1/3处垂直压5次,做1分钟后评估效果,没缓解就重复。
第三阶段:这些情况必须立刻送医院
如果遇到以下三种情况,别再自己尝试,立刻叫救护车:
- 急救做了2分钟还没效果;
- 患者突然没意识;
- 嘴唇、指甲盖变青紫色(缺氧的表现)。
现在医院用纤维支气管镜取异物的成功率高达98%,但别自己用镊子夹——容易把异物推得更深。医生会用“三镜联合”(喉镜+硬质支气管镜+纤维镜)精准找异物,复杂情况可能需要胸腔镜帮忙。
特殊场景的应对技巧
- 独自遇险:用椅背、桌角等硬物件顶自己的肚子,做自助腹部冲击;
- 肥胖/孕妇:肥胖者改用胸部冲击(位置和心肺复苏一样);孕妇的急救点要上移到胸骨下半部;
- 假牙处理:活动假牙要先取出来,固定牙套不用拆,避免误吞。
这些误区,千万不能踩
- 用手指乱掏:可能把异物推到声门下区,更难取出;
- 灌食用油:容易呛进气管,造成误吸;
- 仰头拍背:异物会垂直坠落,堵得更严;
- 意识丧失后还做腹部冲击:可能弄破肝脾,加重伤害。
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关键时候能救命。急救的核心是“为专业医疗争取时间”,任何操作都要以安全为前提。建议每2年参加一次专业急救复训——医学指南会随研究更新,及时复训才能保证方法正确。记住:面对气道堵塞,“快速判断+正确操作”是最有效的救命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