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系统是人体消化过程中很重要的通道,这里的恶性肿瘤主要有胆囊癌和胆管癌两种。虽然都属于胆道肿瘤,但它们在长的位置、“脾气”(生物学特性)和怎么治上差别不小,不过也有不少关联。
解剖定位决定病理特征
胆囊癌就是长在胆囊黏膜上的恶性肿瘤,占胆道恶性肿瘤的85%左右;胆管癌则包括肝内和肝外胆管的肿瘤,其中肝门部位的胆管癌占了60%-70%。从胚胎发育来说,胆囊是从胆管上“鼓出来”的一个小口袋,所以这两种肿瘤在病理上有不少相似点。
从基因层面看,胆囊癌常见TP53、KRAS基因发生突变,而胆管癌更容易出现IDH1/2基因突变。这些基因差异让它们的生长和转移方式不一样:胆囊癌早期容易侵犯胆囊旁边的组织(胆囊床),胆管癌则常沿着胆管往长里浸润。
临床表现的差异化特征
胆囊癌早期没什么明显症状,约70%的患者确诊时肿瘤已经侵犯到周围组织了。典型症状是右上腹疼痛、体重往下掉、皮肤眼睛发黄这三个一起出现。胆管癌因为胆汁流不出去,早期就会出现梗阻性黄疸,比如皮肤黏膜发黄、大便像陶土一样白、尿颜色变深,还有60%的患者会明显瘦下来。
影像学检查也有不同特点:胆囊癌做超声能看到胆囊壁长得不整齐、变厚,或者里面有肿块;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查胆管癌,大多会看到胆管变窄,前面的胆管因为胆汁堵着变粗。肿瘤标志物方面,胆囊癌患者的CA19-9(一种肿瘤标志物)升高程度通常比胆管癌轻。
危险因素的异同分析
两类肿瘤有一些共同的危险因素: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得这种病的人患癌风险比普通人高10-15倍;
- 胆道先天发育异常:比如有胆总管囊肿的人,一辈子得癌症的风险有10%-30%;
- 慢性胆道感染:胆管炎反复犯,会让胆管上皮细胞发生变化,增加癌变风险。
各自的特异性危险因素:
- 胆囊癌:90%以上的患者都有胆囊结石,结石超过3厘米的人,风险比普通人高10倍;
- 胆管癌:感染肝吸虫(比如华支睾吸虫)的人,风险能高15-20倍;
- 代谢综合征:体重指数(BMI)超过30的人,胆囊癌风险是普通人的4.5倍,胆管癌是2.8倍。
预防策略的分层管理
基础预防要做好这几点:
- 饮食调整:每周吃红肉不超过300克,每天吃够25克以上的膳食纤维,比如蔬菜里十字花科的(像白菜、西兰花)要占1/3;
- 体重管理:保持健康体重,BMI在18.5到24.9之间最好,腰围男的别超过90厘米,女的别超过85厘米;
- 定期检查:40岁以上的人,每年做一次腹部超声和CA19-9检测。
高危人群要更注意:
- 胆囊结石超过3厘米,或者胆囊壁有钙化的人,每6个月查一次增强CT;
- 有PSC的人,每6-12个月做一次MRCP检查;
- 胆管有良性狭窄做过内镜治疗的人,每3个月查一次肝功能和肿瘤标志物。
诊疗认知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胆囊息肉必然癌变
真相:其实80%以上的胆囊息肉是胆固醇性的,癌变率不到1%;但如果是腺瘤性息肉,超过1厘米就要小心恶变。
误区二:黄疸必然是胆管癌
提示:要注意区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这些良性病。
误区三:肿瘤标志物正常可排除胆道肿瘤
局限:约15%的胆管癌患者CA19-9是正常的,得结合影像学检查一起看。
如果发现胆道有异常,建议找肝胆外科、肿瘤科、影像科的医生一起商量治疗方案(多学科会诊)。早期确诊的患者,5年生存率能达到40%-60%,比晚期的不到5%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