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时,就会引发癫痫发作。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全球约有5000万人受其困扰,但多数患者只要规范治疗,就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今天我们就来科学认识这个“既古老又现代”的疾病。
癫痫成因的三重奏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癫痫的成因像“三重奏”一样复杂交织: 先天遗传因素约占病例的30%,像染色体异常、遗传性代谢障碍等都可能引发。基因研究显示,有数百个基因位点和癫痫的易感性有关,但不是单一基因就能决定的——目前已经知道,某些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和特发性癫痫关系很密切。 后天获得性因素占比约60%,其中脑外伤是很重要的诱因——研究显示,开放性颅脑损伤后,癫痫发生率高达30%;就算是轻微的闭合性损伤,也有约5%的人会发病。脑肿瘤是30岁以上患者的常见病因,尤其是生长缓慢的胶质瘤患者,约35%会出现癫痫症状。另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疾病等也可能诱发癫痫。 围产期因素占儿童病例的25%,像产钳助产、脐带绕颈等分娩并发症都可能导致。要注意的是,剖宫产虽然能降低风险,但没法完全消除,所以分娩方式需要综合评估。
五类典型发作表现
癫痫发作就像大脑“短路”,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最容易被注意到,患者会突然失去意识、全身抽搐,还可能伴随面色青紫、咬到舌头等情况——这种俗称“羊癫风”的发作,其实只占所有类型的30%。 失神发作多发生在儿童身上,表现为突然发呆,手里的东西掉了都没感觉,持续5-20秒后又恢复正常,做脑电图能看到特征性的3Hz棘慢波。这种发作常被当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局灶性发作最常见,患者意识是清醒的,但身体某一部位会不自主抽动。这种“局灶性放电”可能会发展成全面发作,根据发作起源的部位不同,可能是手指抽动、面部抽搐,或者出现特殊的感觉异常。 自主神经性发作很容易被误诊,表现为突然头痛、肚子痛、心跳得厉害等植物神经症状,得靠专业的脑电图检查才能确诊,发作时还常伴随面色潮红或苍白。 特殊感觉发作会出现视幻觉(比如看到闪光)、听幻觉(比如听到嗡嗡声)等,可能单独发生,也可能是其他发作的先兆。有些患者还会有嗅觉异常(比如闻到烧焦味)之类的前驱症状。
科学预防的三大防线
预防癫痫需要建好“三级防护墙”: 一级预防主要是孕产期保健——产前检查要常规做TORCH感染筛查,高龄产妇得重点监测胎儿的脑发育。最新的产科指南建议,胎位异常的孕妇提前剖宫产,能降低新生儿得癫痫的风险。孕期要避免接触会导致胎儿畸形的因素,还要控制好妊娠期高血压之类的并发症。 二级预防针对的是高危人群——有癫痫家族史的夫妇,婚前建议做遗传咨询,必要时可以做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已经生过癫痫患儿的父母,再生育前要做全基因组检测。另外,像脑外伤、中枢感染等高危患者,要定期随访监测。 三级预防关键是规范治疗——确诊的患者要严格按医生的要求吃药,突然停药可能会引发“撤药性发作”。现在的新型抗癫痫药物副作用比以前小很多,80%的患者只用一种药就能控制发作。治疗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调整,还要定期监测血药浓度。
最后要提醒大家:如果发现疑似癫痫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去神经内科就诊,别相信什么“祖传秘方”。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过度疲劳、闪光刺激等诱因,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患者要规律作息,别熬夜,保持情绪稳定。多数患者只要科学应对,都能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