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持续干咳超过2周,得警惕可能是肺部病变的早期信号。这种咳嗽往往是没有明显原因的刺激性干咳,早上起床或晚上睡觉的时候更厉害,用抗生素治疗没什么效果。临床数据显示,约70%的肺癌患者病程中会出现这种咳嗽,比普通呼吸道感染常见得多。
痰的样子藏着健康信号
痰的性状变化能提示气道损伤的程度——比如从清亮透明变成脓性浑浊,或是出现血丝痰、粉红色泡沫样痰,都可能是问题的信号。血丝痰大多是肿瘤表面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量从微量红细胞渗到肉眼能看到的鲜红色血块都有可能;要是突然大咯血(24小时总量超过500ml),可能会引发窒息风险,得赶紧就医。
胸痛的特点要注意
胸痛的表现也有规律:比如钝痛、刺痛或压迫感固定在某个部位,咳嗽或深呼吸时更疼,有的还会放射到肩背部。这种痛大多是肿瘤侵犯胸膜或肋间神经导致的,约40%刚确诊的肺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胸痛。
发热的“特殊模式”要警惕
如果出现持续低热(37.5-38.5℃)或者间歇性高热(39℃以上),还伴随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好,就得留心了。要是肿瘤堵住支气管引发阻塞性肺炎,还会出现寒战、胸痛等感染症状。
出现症状该怎么办?遵循这4步
- 记症状:可以写症状日记,详细记下咳嗽、胸痛、发热等发作的时间、频率、严重程度(比如咳嗽得能不能睡好觉、胸痛得能不能深呼吸),还有什么情况会诱发(比如闻油烟、受凉)。
- 算风险:结合自己的吸烟指数(每天吸多少根×吸了多少年)、有没有肺癌家族史、工作中有没有接触过石棉等致癌物,评估自己的患病风险。
- 选检查:首选胸部低剂量CT筛查,要是结果有可疑(比如发现结节),可能需要进一步做增强CT或支气管镜检查。
- 调生活:立即戒烟,尽量避免接触厨房油烟、石棉等致癌物;多吃含类胡萝卜素的食物(比如胡萝卜、南瓜、菠菜)。
别把肺癌当其他病——这几种情况要区分
- 肺结核:常伴有午后低热、夜间盗汗,PPD试验(结核菌素试验)会呈阳性。
- 支气管扩张:反复咯血,还会咳出大量脓痰,CT检查能看到支气管扩张的改变。
- 慢性支气管炎:冬春季容易发作,咳嗽、咳痰持续2年以上(每年至少3个月)。
- 肺炎:急性发热,肺部CT能看到炎症浸润影,用抗生素治疗后症状会明显好转。
哪些人要做肺癌筛查?怎么筛?
- 高危人群:40岁以上、吸烟指数>400年支(比如每天吸20根烟,连续吸了20年)的人,建议每年做1次胸部低剂量CT。
- 有症状者:不管有没有高危因素,只要干咳、胸痛、痰中带血等症状持续超过2周,都要尽早就医检查。
- 健康人群:5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2年做1次胸部影像学检查(比如低剂量CT)。
预防肺癌,从这4点做起
- 戒烟:戒烟10年后,肺癌风险能降低50%;即使吸了很多年,戒烟也比不戒好。
- 防环境致癌物:减少厨房油烟暴露(比如做饭时开油烟机、避免高温油炸),避免接触石棉、氡气等职业致癌物。
- 吃对饭:每天保证500g新鲜蔬菜摄入,重点补充β-胡萝卜素(比如胡萝卜、红薯、西兰花)。
- 练呼吸:推荐腹式呼吸法(吸气时肚子鼓起来,呼气时肚子缩回去),每天练习10分钟,能增强肺功能。
要特别强调的是,任何持续超过2周的呼吸道症状(比如干咳、胸痛、痰中带血)都不能大意。现代医学有明确的三级筛查体系:先通过症状评估+胸部X光做初筛,再用CT+肿瘤标志物做进阶检查,最后靠病理活检确诊。早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能达到80%,但晚期伴随远处转移时,生存率还不到10%——早发现、早治疗,是降低肺癌死亡率最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