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纤维化是肺部组织受损后修复时形成的瘢痕,就像皮肤受伤留疤一样,可能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也就是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能力。它的成因很复杂,可能是慢性炎症、感染或长期接触某些环境因素的后遗症,也可能是一些全身性疾病在肺部的表现。正确理解它的特征,对做好管理很重要。
单侧肺纤维化的临床意义
单侧肺纤维化大多和局部“受伤经历”有关,比如长期吸烟导致的慢性炎症、工作中接触粉尘,或者自身免疫反应。病变一般长在肺底或靠近胸膜的位置,CT上看起来像条索状或网状阴影。如果病灶占整个肺的10%以内,大多数人没明显症状;超过这个比例,可能出现活动后气短(比如爬楼梯、快走时喘)、干咳。
临床评估要结合肺功能检查、免疫指标检测和高分辨率CT(HRCT,一种更清晰的肺部CT),重点排查原因:比如有没有吸烟史、接触过什么有害环境,还有体内炎症标志物。如果是稳定的小范围纤维化,定期拍CT随访就行;要是肺功能下降或病灶变大,得进一步评估要不要治疗。
双肺纤维灶的特征与处理
双侧肺里的纤维灶更常见于中老年人,大多是以前得过肺结核、病毒性肺炎这类感染,或者长期接触环境有害物质(比如二手烟、厨房油烟)留下的“旧疤”。这类病变通常散在分布,形状规则、边界清楚,像房子用久了自然老化的裂纹。
但要警惕进展信号:6个月内病灶扩大超过25%、CT出现蜂窝状结构,或越来越喘(比如平时走路都气短)。这时候要做6分钟步行试验(测走6分钟的距离,评估肺功能)、测血氧,还有多学科医生一起评估,区分是良性“旧疤”还是需要干预的间质性肺疾病。
治疗决策的三大核心原则
- 动态监测:无症状、稳定的病灶,每6-12个月复查HRCT,重点看有没有新的结构异常(比如新阴影)或肺功能下降。
- 病因导向干预:如果找到明确原因(比如免疫异常、持续炎症),需针对性调节免疫或抗炎治疗,但目标是阻断纤维化进展,而非逆转已形成的瘢痕(就像结好的疤没法变回正常皮肤)。
- 症状管理:出现活动后呼吸困难时,经医生评估可考虑无创通气(戴呼吸机帮助呼吸)或肺康复训练——包括呼吸肌锻炼(比如吹气球)、运动耐力训练(慢慢增加走路时间)等,改善生活质量。
长期健康管理的关键措施
- 环境控制:保持室内通风,用空气净化器降低颗粒物浓度(比如PM2.5),避免接触粉尘(打扫戴口罩)、化学烟雾(比如油漆味)。
- 呼吸训练:每天做15分钟腹式呼吸(吸气时肚子鼓、呼气时缩),配合深慢呼吸(吸气4秒、呼气6秒),改善通气效率。
- 营养调整:多吃抗氧化食物(深绿蔬菜、紫甘蓝、蓝莓、坚果),减少高糖(奶茶、蛋糕)、高脂(油炸食品)摄入,减轻肺部炎症。
- 科学运动:每周3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骑自行车、打太极),心率保持在安全范围(最大心率=220-年龄,取60%-70%),避免过度劳累。
- 感染预防: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根据自身情况(比如免疫力低、有慢性肺病)咨询医生要不要打肺炎球菌疫苗,避免感染加重症状。
发现肺纤维化改变时,别过度解读CT上的“阴影”,更别自己吓自己。建议带齐所有影像资料去呼吸科门诊,医生会结合CT三维重建、病史和肺功能检查综合判断。如果是良性稳定的病灶,调整生活方式(比如戒烟、规律运动)比盲目治疗更有用。定期随访、预防急性加重(比如感冒、肺炎),是长期管理的核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