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肺就像身体的“呼吸引擎”,负责把氧气送进体内、排出二氧化碳。可一旦细菌、病毒这些“坏家伙”入侵肺部,肺会启动“防御模式”,但反应太强烈反而会影响正常功能——从发烧、咳嗽到肺“瘪掉”(肺不张),这些问题都和肺部的“防御战”有关。了解这些知识,能帮我们早发现、早处理,守住呼吸健康。
肺部的“防御战”
当细菌、病毒入侵肺部时,免疫系统会释放“炎性因子”——像发“求救信号”,让肺部血管变“通透”,这样更多免疫细胞能赶来“支援”,但也会导致炎性渗出物流进肺泡。肺泡表面本来有层“保护膜”(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让肺泡像气球一样保持膨胀,一旦这层膜被炎症破坏减少,肺泡就会“瘪下去”,没法正常交换气体。
典型症状的“报警信号”
身体会用这些症状提醒“肺在求救”:
- 持续发烧超过38.3℃:说明感染还在“活跃”,免疫系统正和病原体“激烈对抗”;
- 咳嗽:气道黏膜被炎症刺激了,咳出来的痰里有免疫球蛋白、溶菌酶这些“防御小帮手”;
- 胸痛:大多是胸膜被炎症牵连,一深呼吸或咳嗽,刺痛感会更明显;
- 呼吸费劲:肺泡能换气的面积越少,呼吸越累——要是有效面积少了30%以上,就会明显喘不上气。
肺不张的“隐形危险”
有时候支气管会被分泌物堵住,像“水管塞了”,后面的肺泡没法通气,慢慢就会“瘪掉”(肺不张)。做CT能看到受累肺组织变“密”,本来该有的支气管充气征也没了。要是超过两周没好,健侧的肺就得“加班”干活,时间长了会变成代偿性肺气肿,反而加重呼吸负担。
科学应对的“三步法”
遇到肺部问题别慌,记住这“三重防线”:
- 第一重:认危险信号——发烧超过72小时不退、血氧饱和度低于95%(用指夹式血氧仪测)、每分钟呼吸超过25次,赶紧去医院;
- 第二重:规范检查——先做胸部X线初筛,复杂情况或看治疗效果再做CT;
- 第三重:科学处理——医生会根据痰培养和药敏试验选药,同时用胸部物理治疗(比如拍背、体位引流)帮着排痰,加快恢复。
预防肺部问题的“五招”
保护肺要从日常做起,这五招能帮你“防患于未然”:
- 打疫苗:65岁以上每年打流感疫苗,5年内至少打1次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帮身体提前“练兵”;
- 练呼吸:每天做15分钟膈肌呼吸训练(用鼻子吸气、肚子鼓起来,用嘴呼气、肚子缩回去),增加呼吸气量,改善肺功能;
- 调湿度:用加湿器把家里湿度保持在45%-60%,不让呼吸道黏膜干“起皮”,减少感染风险;
- 补营养:每天吃100mg维生素C(比如1个橙子)、12.5mg锌(比如1小把坚果),帮呼吸道细胞保持完整,阻挡病原体;
- 防雾霾:PM2.5浓度超过150μg/m³时,戴N95口罩出门,减少颗粒物“粘”在肺里。
康复期的“肺功能重启”
急性期过了,得慢慢恢复肺功能,分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1-2周):在床上做呼吸操(比如深呼吸、缩唇呼吸),别着急动;
- 第二阶段(2-4周):过渡到床边活动(比如扶着椅子走几步),逐步增加活动量;
- 第三阶段(4-8周):做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每周5次,每次30分钟,运动时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80%(最大心率=220-年龄,比如30岁就是190,保持114-152次/分就行)。
特殊人群的“特别注意”
老人、慢阻肺患者这些“肺弱”人群,更要多留心:
- 老人:每季度测一次肺功能(查FEV1/FVC比值),建立“肺健康档案”,早发现变化;
- 慢阻肺患者:气温低于5℃别出门(容易刺激气道),选上午10点后(气温回升)再户外活动;
- 居家环境:家里装个PM2.5实时监测仪,超过100μg/m³就开空气净化器;
- 异常情况:持续咳嗽超过5天,或血氧饱和度忽高忽低(比如一会儿94%、一会儿92%),赶紧查呼吸道病原体,别拖。
肺是呼吸的“核心”,保护它要“从日常入手、从细节做起”——打疫苗、练呼吸、调环境、补营养,遇症状早就诊,康复期慢慢来,特殊人群多注意。只有把这些做到位,才能让肺一直“呼吸顺畅”,为身体提供足够的“氧气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