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的防护作用常被大家误解成“打了就绝对不会得肺炎”,其实它最核心的价值是帮我们降低得重症肺炎的风险。目前常用的13价、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针对的是细菌性肺炎的主要“元凶”——肺炎球菌,但对病毒性肺炎(比如流感、新冠引起的)或者支原体肺炎没有预防效果。临床数据显示,这类疫苗能覆盖大约80%的侵袭性肺炎球菌感染,但没法完全挡住所有呼吸道感染。
要不要接种疫苗,得结合自己的免疫状态和暴露风险综合判断。以下几类人建议优先考虑:
- 60岁以上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功能会慢慢衰退,对病菌的抵抗力下降;
- 慢性病患者:像糖尿病、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这类疾病,会导致身体的免疫应答能力变弱;
- 5岁以下儿童:免疫系统还在发育中,还没完全“成熟”;
- 医护人员:每天接触患者,职业暴露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很多;
- 长期吸烟者:烟草会损伤呼吸道黏膜的屏障功能,更容易被病菌入侵。
关于肺炎疫苗的效果,很多人有误解,最常见的有三个:
- “打了疫苗还得肺炎,就是疫苗没用”
疫苗的重点是“防重症”,不是“防所有感染”。临床试验显示,它能让侵袭性肺炎球菌感染的风险下降60%-70%,但没法杜绝所有感染——这就像防弹衣,不是挡住所有子弹,而是帮你避开致命的那几发。 - “年轻人身体好,不用打疫苗”
2023年《柳叶刀》的研究发现,25-40岁的健康人群接种后,社区获得性肺炎(也就是在医院外得的肺炎)的发病率下降了34%。现在都市里的中央空调系统、挤地铁公交这些场景,都会增加病菌传播的风险,年轻人也不是“绝对安全”。 - “肺炎疫苗得每年打一次”
23价肺炎疫苗建议60岁以后打1次就够了;13价疫苗主要用于2岁以下儿童的基础免疫。成人要不要加强接种,得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评估——打太多反而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应答效率。
想判断自己要不要打,可以试试这个简单的“打分法”:
- 暴露系数:算每天接触的陌生人数量——办公室里每天接触5人,得1分;像公交司机每天接触50人以上,得5分;
- 免疫系数:看有多少基础疾病——没有基础病,得1分;有3种以上基础病(比如同时有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得5分;
- 经济系数:预估一次肺炎的治疗费用——门诊大概花3000元,得1分;要是住院花2万元以上,得5分。
把这三个分数加起来,总分≥8分的话,接种疫苗的“性价比”就很高了——花点钱打疫苗,比以后治病划算。
除了疫苗,还有这些防护方法可以分层做:
- 基础防护:保护呼吸道黏膜的屏障功能,比如每天补充维生素D(具体剂量要听医生的);
- 中级防护:流感季节要规范戴医用口罩(比如N95、KN95),能降低40%的飞沫传播风险;
- 高级防护:用带HEPA滤网+紫外线消杀的空气净化设备,改善家里、办公室这些密闭空间的空气质量。
要提醒大家的是,疫苗只是综合防护的一部分,不能代替其他好习惯。比如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像快走、慢跑、打羽毛球),能让肺泡巨噬细胞(一种帮呼吸道“杀菌”的细胞)的活性提升30%,这是维持呼吸道免疫力的重要基础。就算打了疫苗,也得保持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这些习惯——只有多维度防护,才能更好地守住呼吸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