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囊肿是体检或检查中很常见的情况,年纪越大越容易被发现。想要搞清楚它严不严重、要不要治,得先了解规范的检查和应对方法。以下从临床表现、检查手段及诊疗策略三个维度来说说:
一、临床表现特征
大多数单纯性肝囊肿没什么明显感觉,往往是体检做B超时碰巧查到的。如果囊肿长到5厘米以上,或者压迫到周围器官,可能会出现右上腹隐隐作痛、吃完东西胀得慌、恶心这些不太典型的症状。大概15%的人会因为囊肿压到胆管,出现梗阻性黄疸——比如皮肤和眼白变黄、尿色像浓茶一样深。要是突然肚子剧烈疼还发烧,得赶紧去医院,可能是囊肿感染或者破裂了。
二、检查方法选择
1. 腹部超声检查
腹部B超是查肝囊肿的首选,好处特别实在:能查到1厘米以下的小囊肿,诊断准度超过95%;典型囊肿在B超下是边界清清楚楚的“无回声区”,后面的回声会变强;检查前要空腹8小时,不然肠道里的气体可能挡住“视线”;不管是日常体检还是手术后复查,都能用它。
2. 增强CT扫描
如果B超结果拿不准,就需要做增强CT:它的三维重建技术能把囊肿和血管、胆管的位置关系看得明明白白;囊肿在CT下像水一样“淡”,增强后也不会“发光”;检查前要空腹4-6小时,肾功能不好的人得先让医生评估能不能用造影剂。
3. 磁共振成像(MRI)
要是囊肿情况复杂(比如分不清是不是良性),就做MRI:T2加权像上囊肿是高信号,能看出里面有没有蛋白质或者出血;做一次大概30分钟,有幽闭恐惧症的人可以请医生开点镇静的药帮忙放松。
4. 血管造影检查
手术前评估要用血管造影:肝动脉造影能看到“没有血管的区域”,周围血管像“抱球”一样包着囊肿;这是有创检查,做完要压迫穿刺的地方,建议卧床休息12小时。
5. 实验室检查
还有些抽血项目能帮忙:查肝功能看看肝脏有没有受损;查CA19-9这些肿瘤标志物,区分囊肿是良性还是恶性;如果是在包虫病流行区的人,还要查包虫病抗体。
6. 影像引导穿刺
要是实在没法确诊,就用影像引导下的穿刺:在B超引导下取一点囊肿组织来化验;穿刺前要停掉抗凝药,做完要密切盯着有没有出血。
三、诊疗决策路径
体检发现肝囊肿后,这么处理更稳妥:
- 囊肿小于5厘米的,每6-12个月做一次B超复查就行;
- 30岁以上的人,每年体检最好加个肝脏B超;
- 有肝病家族史的,还要一起查甲胎蛋白(AFP)。
需要治疗的情况就三个:囊肿≥5厘米还伴有压迫症状(比如胀疼、恶心);囊肿长得特别快或者形状变奇怪了;出现感染、破裂这些紧急情况。
最后要提醒的是:单纯性肝囊肿恶变的概率不到1%,瞎吃药或者乱做“偏方治疗”反而可能添风险。发现囊肿后按医生说的定期复查,比“急着治”更重要——毕竟大部分囊肿一辈子都不会“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