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的“自我修复能力”很强,所以它的损伤过程往往悄无声息。如果肝细胞一直受损,肝脏里会慢慢沉积纤维组织,形成肝纤维化,这个过程可能藏3-5年甚至更久。不过每个人的情况差别很大,有的患者2年就快速恶化,有的能稳定十年以上。所以有的患者只有一些说不清楚的“小毛病”,有的却会出现明显的消化问题。
当肝功能开始“报警”时,身体可能会出现这些信号:持续3个月以上的乏力(怎么歇都累)、吃完饭后腹胀更明显、不想吃油腻的东西、晚上盗汗还伴着皮肤痒。还要注意,约1/3的患者会有关节酸痛、睡不好觉等全身症状,这些看似“不搭边”的表现,其实是肝脏代谢乱了的信号。
当纤维化进程加快时,肝脏会从四个方面“喊救命”:
1. 肝区疼痛信号 肝脏外面的包膜有神经,当纤维组织牵拉包膜时,会导致右上腹一直隐隐作痛,疼的时候可能还会牵连到右肩膀或后背。做检查会发现,大部分有这种疼痛的患者,肝脏形态已经变了,用弹性成像技术能测出肝脏变硬了。
2. 消化功能异常 肝脏能合成胆汁,胆汁少了会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可能会出现吃了油腻就拉肚子(脂肪泻)、夜里看不清东西(夜盲症)的情况。而且多数患者肠道里的菌群乱了,会让消化问题更严重。
3. 色素代谢紊乱 肝脏能处理胆红素,要是处理能力下降,就会出现黄疸。早期信号是早上第一次尿的颜色像浓茶,眼白(巩膜)一圈变黄,这些变化通常比皮肤发黄更早出现。
4. 凝血功能异常 肝脏能合成凝血因子,要是合成能力下降,就容易出血。约40%的患者会有“隐性出血”的情况,比如牙龈轻轻一碰就渗血,稍微撞一下皮肤就青一块,这说明凝血功能已经不够用了。
针对肝纤维化,现在医学有明确的应对方法:
科学评估体系 用无创的肝脏弹性测定,加上抽血查血清标志物,能准确测出纤维化的程度。建议慢性肝病的高危人群每6-12个月做一次联合检查。
病因干预措施 比如调节肠道里的菌群平衡、控制代谢问题(比如血糖、血脂),这些方法能通过抑制炎症、不让肝星状细胞“活跃”起来,延缓病情发展。
生活方式调整 ① 营养管理:吃的方面,推荐地中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鱼,少红肉),可以适量补点维生素E、硒这类能抗氧化的营养素; ② 运动干预:每周规律做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能让肝脏的“弹性”变好; ③ 睡眠调节:睡够觉很重要,充足的睡眠能帮肝脏修复。
还要避开这些认知“坑”: • 肝功能正常不代表没有肝纤维化; • 非酒精性脂肪肝已经是肝纤维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 吃药一定要听医生的,不能自己乱吃。
其实肝脏健康需要整体维护,但不用过度担心。只要定期筛查(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年查一次)、调整生活方式、及时控制能改变的因素,大部分早期肝纤维化患者的病情都能好转。要知道,肝脏有一定的再生能力,关键是要及时发现并去掉伤害它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