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人体最“沉默”的器官——它从不会喊疼闹累,等真的发出“抗议”时,往往已经伤痕累累。作为慢性肝病的终末阶段,肝硬化近年来越来越“偏爱”年轻人:最新《中国肝脏疾病蓝皮书》数据显示,30-50岁患者占比已突破45%,这提醒我们:护肝得赶紧开始了。
这8类人最容易被肝硬化“盯上”
- 总泡在酒局里的人 长期过量喝酒是肝硬化的明确诱因。研究发现,男性每天酒精摄入超过25克(大概是350ml啤酒,或150ml葡萄酒),连续喝10年以上,得肝硬化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5倍。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有毒,会直接损伤肝细胞。
- 慢性乙肝或丙肝病毒携带者 这类人进展为肝硬化的风险很高:约20%的慢性乙肝患者,20年内可能变成肝硬化;丙肝患者的风险约15%。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是主要感染途径。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 这类人因为胆汁排不出去,会持续损伤肝细胞,典型表现是皮肤痒、总觉得累,约60%的人还会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
- 有循环问题的人 比如布加综合征患者,肝静脉回流不畅,导致肝脏里的血管压力变高,会出现腹水、肝肿大、腿肿的“三联征”,约30%的人会进展为肝功能衰竭。
- 代谢不好的人 糖尿病患者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概率是普通人的3倍,而重度脂肪肝患者5年内变成肝硬化的概率能到20%。此外,铁、铜代谢异常的遗传性疾病(比如血色病、威尔逊病),也会增加风险。
- 长期乱吃药的人 长期用某些药物(比如甲氨蝶呤、异烟肼)或中草药,要小心药物性肝损伤——临床数据显示,从吃药到发展成肝硬化,平均要8-12年。
- 被寄生虫感染的人 吃没煮熟的淡水鱼,可能感染华支睾吸虫,它的代谢产物会破坏肝细胞结构。我国华南地区还是高发区,感染者得肝硬化的风险是没感染者的5倍。
- 有家族肝病史的人 约5%的肝硬化患者是因为遗传,比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血色病。如果家族里有2个以上肝病患者,自己得病的风险会高3-5倍。
想防肝硬化?做好这“三重防护”
面对这个“沉默杀手”,我们得搭好多层“防护网”:
第一道防线:切断病因
- 喝酒要“算着量”:男性每天酒精别超过25克(大概350ml啤酒),女性减半;
- 肝炎要“早管”:定期查乙肝五项、丙肝抗体,该干预就及时干预;
- 吃药要“听话”:有些中成药含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会伤肝,一定要遵医嘱用。
第二道防线:调对代谢
- 控住脂肪肝: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把腰臀比控制在0.9以下;
- 平衡微量元素:血色病患者要定期查铁蛋白,威尔逊病患者别吃高铜食物;
- 补够维生素:研究显示,维生素D低于20ng/ml会加速肝纤维化,要注意补充。
第三道防线:早发现信号
- 留意身体“小异常”:不明原因的累、没胃口、牙龈老出血,可能是肝硬化的早期信号;
- 做无创检查:肝脏弹性检测(FibroScan)能不用穿刺就评估肝纤维化程度;
- 定期测指标:每半年查一次肝功能、甲胎蛋白、凝血功能,能及时发现问题。
这些护肝误区,别再信了
过去大家觉得肝硬化“不可逆”,但现在研究发现:肝纤维化阶段及时干预,肝脏能慢慢修复——2023年《自然·胃肠病学》的研究显示,通过病因治疗加生活方式调整,早期肝硬化的逆转率能到30%。但要避开这三个误区:
- 别信“保健品护肝” 有医疗机构统计,25%的药物性肝损伤是因为乱吃护肝保健品;
- 别去“定期输液保养” 没有证据说明输保肝药能改善肝功能;
- 别害怕“肝穿刺” 现在有无创检测技术,准确率超90%,能代替传统穿刺。
肝脏的修复能力其实很“顽强”,但需要我们用对方法。预防肝硬化的核心就是三句话:“消掉病因、调好代谢、定期检查”。护肝不是“明天的事”,就是现在——你少喝的一杯酒、多走的一步路、定期做的一次检查,都是在给肝脏“加油”,让它慢慢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