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气温超过32℃时,身体的循环系统会进入“应激模式”:皮肤表面的血管扩张,让心脏得更用力供血;同时出汗多会让血液变黏稠。这双重压力对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人来说风险更大——研究发现,夏天心源性猝死的概率比其他季节高,但只要用对方法防护,就能有效降低风险。
清晨6点到8点是心血管事件的高发期,起床别太急,试试“渐进式起床法”:醒了先躺着做几次深呼吸,接着动动腿(比如屈伸脚踝、转动小腿)促进血液流动,然后坐床边缓一会儿再站起来。这种慢慢过渡的方式能让身体的自主神经平稳调整,避免血压突然波动引发危险。
高温天运动要注意“温度差”——如果环境温度和体温差太多,心脏负担会加重。最好选日出后(比如早8点前)或日落前(晚6点后)的时段,做太极、水中慢走这类低强度运动,强度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左右(比如平时心跳每分钟70次,运动时别超过100次左右)。
补水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不同人适合的饮品不一样,运动后得及时补水。比如绿茶有抗氧化成分,但一天别喝太多,而且和含铁的食物(比如瘦肉、菠菜)要分开吃,避免影响铁吸收。
饮食上可以试试“彩虹膳食法”——不同颜色的蔬菜水果有不同的心脏保护成分,比如红番茄的番茄红素、绿菠菜的叶黄素。另外要注意“隐形盐”,很多加工食品(比如咸菜、火腿、速冻饺子)里的钠含量比想象中高,得少吃。
中午适当午休对心血管好——短时间小憩能改善循环系统的功能。午休时可以试试仰卧抬腿的姿势(比如把腿搭在椅子上,或者垫个枕头),同时要保持房间的温度和湿度合适(比如温度24-26℃,湿度50%-60%)。
用空调要“循序渐进”——室内外温差太大,血管会突然收缩,容易出问题。可以用“阶梯式降温”:先把空调开高一点(比如28℃),慢慢降到24-26℃;同时用加湿器保持空气湿润,晚上睡觉别忘盖好脚,避免足部受凉。
要留意身体的“报警信号”:如果出现左臂放射性疼痛还伴有消化不良,突然特别累(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晚上睡着后突然呼吸困难(得坐起来才能缓解),或者运动后喉咙发紧,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吃药要严格听医生的:降压药早上起来吃,能更好控制一天的血压波动;抗血小板药和饭一起吃,能减少对胃的刺激;调脂药晚上吃效果更好。不管是加药、减药还是换一种,都得先问医生,别自己改。
夏天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期”,但只要做好起床、运动、饮食、补水、午休、空调使用这些细节,留意身体信号,遵医嘱用药,就能帮心脏“减负”,降低风险,安稳度过高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