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把高血压分成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而中医会根据体质特点,将它细分成四种经典证型。这种分类思路来自《黄帝内经》里“审察于物而心生”的辨证思维——也就是通过症状组合,来揭示疾病的本质。
肝阳上亢型这类人常见血压波动大、头晕目眩、脸发红、容易发脾气和失眠。往往情绪一波动,血压就跟着往上窜。调理重点是“平肝潜阳”,可以通过中药配合生活方式调整来稳定血压。
肝肾阴虚型典型表现有手心脚心发热、腰膝发酸发软、晚上睡觉出汗、耳朵嗡嗡响,舌头红但舌苔少。这类人常伴有代谢综合征的问题,调理要补肝肾,帮身体恢复阴阳平衡,同时得注意控制体重和血糖。
痰湿阻络型常见脑袋像裹了层布一样发沉、胸口闷、痰多、手脚发麻,舌苔又厚又腻。现代研究发现,这类患者大多有胰岛素抵抗的情况,用化痰通络的方法治疗,能帮助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同时要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
气虚血瘀型典型表现是没力气、气短、脸色发暗,舌头下面有瘀斑。这类人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用益气活血的方法能改善微循环问题,还要定期监测血脂和血管弹性。
要特别提醒的是,中医的体质分型得由专业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综合判断,千万别自己对照症状就乱用药。2023年《中医药防治高血压专家共识》里也强调,中药治疗得在辨证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管理方法。
年轻人血压异常的就诊策略
年轻人要是发现血压高了,第一次看病选对科室很重要,直接影响诊断的快慢。有数据显示,18-40岁的人里,继发性高血压占15%-20%,比中老年人高很多。首选心血管内科,医生会用动态血压监测排除“白大衣高血压”(也就是一到医院见了医生就血压高,在家正常的情况),还会做肾脏超声、甲状腺功能等基础检查。
就诊时要重点说这些情况:家族里有没有人得高血压(尤其是三代内的直系亲属,比如父母、爷爷奶奶)、最近体重有没有变化、平时作息规律不规律、有没有吃什么特殊的药。2022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里特别提到,年轻人要注意有没有用过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类药物,这些可能影响血压。另外要注意,颈椎病导致椎动脉受压,可能会让血压波动,但这不算是传统说的继发性高血压。
现代生活中的血压管理启示
中医“治未病”(也就是预防疾病)的理念,和现代预防医学的想法刚好一致。针对不同体质的人,可以用个性化的预防方法:
- 肝阳上亢体质的人,建议练八段锦来调节情绪,研究显示规律运动能让收缩压降低4-9mmHg;
- 痰湿体质的人,要控制精制碳水(比如白米饭、白馒头、蛋糕之类)的摄入,最新营养学研究发现,每天多吃5克膳食纤维,得高血压的风险能下降12%;
- 气虚血瘀体质的人,适合打太极拳这类有氧运动,临床试验表明,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能明显改善血管弹性。
要强调的是,所有调理方案都得在医生指导下做。2023年《高血压整合管理专家共识》里说,像耳穴压豆、穴位贴敷这些中医特色疗法,可以当辅助手段,但不能代替规范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