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是人体负责“排毒排水”的重要器官,每天要过滤约180升血液——差不多是360瓶500毫升矿泉水的量。它靠肾小球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分泌”功能,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还能分泌肾素调节血压:当肾里的血流减少时,肾素会启动“血管收缩、增加血容量”的机制,本来是帮身体维持血压的正常反应,但如果长期高血压,这种调节就会变“坏”,引发病理变化。
长期高血压会直接伤害肾脏。比如血压超过140/90mmHg时,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压力可能会升到原来的3倍,这种血流变化会破坏肾小球的“过滤屏障”。2022年《柳叶刀-肾脏病学》的研究就发现,高血压患者出现蛋白尿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很多,而“微量白蛋白尿”(尿液里少量的白蛋白)是肾损伤早期的重要信号——它就像肾脏给我们发的“警告信”。
更棘手的是,高血压和慢性肾病会形成“恶性循环”:美国梅奥诊所的数据显示,大概35%的高血压患者确诊10年后,会出现肾小球滤过率(反映肾功能的关键指标)下降,比正常人高很多;当肾功能剩下不到30%时,往往会出现“难治性高血压”,需要多种降压药一起用。这种互相“推波助澜”的情况叫“心肾交互综合征”,会让终末期肾病(需要透析或肾移植的阶段)的风险翻2倍。
很多患者会出现三个典型症状,能帮我们早期发现问题:第一个是“夜尿多”——比如晚上尿的量比白天多,或者每晚起夜超过2次。2023年《国际肾脏病杂志》的研究发现,67%的患者最先出现的就是夜尿异常,而且如果尿里泡沫很久不消散,可能就是有蛋白尿了;第二个是“眼睛问题”——高血压会伤视网膜,比如看东西变形、有“飞蚊”,医生做眼底检查能看到小动脉像“铜丝”一样,这和肾小球的血管病变是同一类问题;第三个是“肠胃不舒服”——当肾功能剩下不到40%时,体内的“尿毒症毒素”会刺激肠胃黏膜,比如早上起来恶心、没胃口。日本的研究发现,有这种症状的患者,进展到肾衰竭后的平均生存期只有2.3年,得特别警惕。
预防要遵循“三级防控”原则:一级预防针对“高血压前期”的人,比如40岁以上的朋友,每季度查一下“尿微量白蛋白”,早发现肾损伤的苗头;二级预防是已经有微量白蛋白尿的人,得把血压严格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这样能降低40%的肾损伤风险;三级预防针对肾功能已经不好的人,需要内科、肾科等多学科一起管理。生活方式也要“精细化”:每天吃盐不超过5克(大概一啤酒盖的量),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打羽毛球),睡前3小时别喝太多水,能让夜尿的概率下降60%。
临床监测要建立“综合评估体系”:定期查尿常规、肾功能和眼底,就像给身体装了“健康预警器”。特别要注意,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夜尿多、视觉异常(比如看东西变形、有飞蚊),或者持续性的恶心、食欲减退,一定要赶紧做系统的肾脏和心血管检查——这些症状可能是身体在“喊救命”。
其实,高血压和肾病的“恶性循环”不是没法打破。只要我们主动做健康管理,早预防、早监测、早调整,就能切断两者的互相影响,守住肾脏和血压的平衡,维护身体的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