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炎是很多老年人都会遇到的健康问题,但只要科学管理,症状就能有效缓解。其实,规范的非药物干预加上合理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生活质量都能明显提高。下面给大家分享一套系统化的应对方法。
基础管理:给关节搭好“保护墙”
选对运动方式很重要,尽量选对关节冲击小的,比如每天走30分钟平地路,或者试试水中运动。游泳的话,蛙泳对膝盖更友好,能减轻膝盖负担。运动前和运动后一定要做10分钟的动态拉伸,重点活动肩膀、膝盖、脚踝这些大关节,避免受伤。
家里的家具要改得更“关节友好”:座椅高度要合适,坐下去时膝盖弯成15-30度就行;马桶旁边装个L型扶手,方便起身;用带轮子的购物车时,把手高度调到和胯骨差不多的位置,推起来更省劲。冬天可以戴薄点的弹力护膝(比如3mm厚的),既能保暖又不影响关节感知。
日常要注意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比如多喝牛奶、吃豆制品,或者在医生指导下补点维生素D。有些研究发现,胶原蛋白肽和维生素C一起吃可能对软骨有好处,但要跟着饭一起吃,吸收会更好。
物理治疗:用“温柔方法”缓解不适
热敷是缓解关节疼的好办法,温度控制在38-41℃刚好,别太烫。膝盖热敷的话,每次15分钟,一天2-3次就行;如果有糖尿病,每次敷10分钟就够,还要注意测温度,避免烫伤。
水中运动对关节压力小,水温保持在33-35℃最舒服,每周做3次,每次30分钟。可以先在水里慢走5分钟热身,然后活动关节15分钟,最后做10分钟的阻力运动(比如用浮力带拉一拉)。出水后赶紧擦干皮肤,抹点身体乳,防止脱水。
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能缓解慢性疼痛,用的时候选低频率(2-10Hz)、合适的脉宽(100-200微秒)就行。每天用不超过4小时,电极片要离关节缝2厘米以上,别直接贴在关节上。
药物管理:遵循“阶梯原则”更安全
外用药物可以先试试抗炎药膏,涂的时候顺着从下往上的方向按摩,吸收更好。如果皮肤敏感,换种含辣椒碱的软膏,但用完一定要洗手,别碰到眼睛。
口服药要遵循“从弱到强”的原则,先选对肠胃刺激小的止痛药,效果不好再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长期吃药的话,每季度要查肝功能,看看转氨酶有没有异常。
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要找专科医生做,适合晨僵时间长、关节老积液的情况。一般每周打1次,连打5次是一个疗程,两次疗程要间隔半年以上。
监测与调适:及时调整才能稳状态
建议记一本“关节日记”,把每天晨僵多久、疼得有多厉害(从0到10分打个分)、6分钟能走多远都写下来。要是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看医生:关节肿了超过2周没消、晚上老疼醒、走路距离比之前少了30%以上。
家里最好装个恒温恒湿系统,温度保持22-24℃,湿度50%-60%,关节会更舒服。用智能穿戴设备测步态的话,重点看步长是不是两边一样、脚着地的时间对不对,要是数据异常,就得调整康复方案。
心理状态也会影响疼的感觉,试试认知行为疗法,配合正念冥想,能让疼的感觉轻不少。建议加入社区的康复小组,大家一起训练、互相鼓励,更容易坚持下去。
总之,关节炎的管理需要从日常习惯、物理治疗、合理治疗、定期监测多方面入手,再加上环境适应和心理调节,就能有效缓解症状。坚持科学方法,关节舒服了,日子也会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