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就像身体里一刻不停的“泵”,把血液源源不断送到全身。如果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变窄甚至堵了,心肌就会缺血,这就是冠心病。现在研究发现,冠心病的发生和多种因素有关——约30%和遗传背景相关,剩下70%都能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控制。
可控性危险因素主要包括:
- 血压异常:比如收缩压长期超过140mmHg,或舒张压超过90mmHg,可能损伤血管内壁;
- 血脂异常:总胆固醇超过5.7mmol/L时,“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容易在血管壁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糖代谢异常:空腹血糖持续≥7.0mmol/L可能提示糖尿病风险,高血糖会加速血管硬化;
- 行为习惯:长期吸烟会显著增加冠心病风险,规律运动则能帮助维持血管弹性。
不可改变的因素有:
- 性别差异:数据显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 年龄增长:40岁以上人群,患病风险随年龄递增;
- 遗传易感性:若直系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有早发冠心病史(男性55岁前、女性65岁前发病),自身发病风险会增加2-3倍。
心绞痛分级:评估心脏的“承受力”
目前常用加拿大心血管协会(CCSA)的心绞痛分级标准,通过症状严重程度指导治疗:
Ⅰ级(轻度症状):日常活动无不适,仅剧烈运动(如快速跑、搬重物)时出现胸痛。此阶段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可延缓病情进展。 Ⅱ级(轻度活动受限):快步行走或爬2层楼梯即诱发胸痛。提示冠状动脉狭窄50%-70%,需启动药物治疗加运动康复。 Ⅲ级(明显活动受限):做一般家务(如做饭、拖地)就会引发心绞痛。通常意味着血管狭窄超过70%,需评估通血管的必要性。 Ⅳ级(静息痛):静息状态下也会胸痛。常提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90%),有急性心肌梗死风险,必须紧急处理。
搭桥手术:给心脏重新“铺通路”
当药物或介入治疗(如放支架)无法有效缓解症状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即“心脏搭桥”)成为重要选择。这项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应用以来,已发展出微创等改进方法,主要适用于:
- 三支主要冠状动脉严重病变;
- 左主干(心脏主供血血管)狭窄超过50%;
- 放支架后病情复发;
- 合并心室壁瘤或心脏瓣膜功能障碍。
研究数据显示,接受搭桥手术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85%,配合系统性心脏康复计划,多数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术后仍需持续控制危险因素(如控“三高”、戒烟)。
分级管理策略:全周期管好冠心病
根据最新临床指南,不同分级患者的管理重点不同:
- Ⅰ级患者:核心是调整生活方式,比如吃地中海饮食(多蔬果、全谷物、橄榄油,适量鱼和坚果),每周累计15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
- Ⅱ级患者:在生活方式基础上,加用抗血小板药物及他汀类降脂药;
- Ⅲ级患者:需联合使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
- Ⅳ级患者:应立即做冠状动脉造影,评估紧急通血管的必要性。
需要强调的是,所有治疗调整都需在心血管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定期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能动态监测病情变化;患者最好建立健康档案,记录症状和检查结果,为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冠心病的管理是“全周期”的事——从控制危险因素到根据心绞痛分级选治疗方案,再到术后康复,每一步都关键。其实70%的风险能靠自己改变:戒烟、控“三高”、规律运动、健康饮食,这些都是最基础也最有效的办法。只要遵循医生指导、定期复查,大多数患者都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