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杆菌侵犯骨骼后,不同部位会出现不同的典型表现:
脊柱受累表现
胸椎被侵犯时,后背会出现角状的后凸畸形,患者站着的时候得用双手扶着膝盖才能保持平衡。颈椎受累的话,脖子肌肉会发紧痉挛,严重时连呼吸、吃东西都受影响,医生检查能摸到脖子淋巴结肿大,按压还会疼。
四肢关节受累特征
踝关节得病后,关节会慢慢肿起来,小腿后面的肌肉(腓肠肌)会萎缩,最后可能变成脚向内翻的畸形。髋关节被侵犯时,经常会牵连到膝盖疼,得病的腿活动不灵活,屁股上的肌肉会萎缩,走路的时候会一瘸一拐,很有特点。膝关节得病的话,大腿前面的肌肉(股四头肌)会萎缩,关节肿得像“鹤膝”(膝盖又肿又细,类似仙鹤的腿),活动范围越来越小。
特殊临床征象
腰椎得病的患者,脊柱会变得僵直——成年人本来腰椎有向前的生理弯曲,这时候会消失;小朋友则会出现“呆板腰”,就是腰部活动起来很僵硬、不灵活。有些患者会出现“寒性脓肿”,肿的地方皮肤呈暗红色,用针抽能抽出像干酪一样的物质。
按照国际抗结核联盟的临床指南,骨结核治疗要遵循这些原则:
抗结核药物治疗
需规范采用四种抗结核药联合治疗,分强化期和巩固期两个阶段。治疗期间每个月要查一次肝功能,留意有没有药物引起的肝损伤。
手术治疗指征
需要手术的情况包括:病灶里有死骨、伤口老不好(形成窦道)、脊柱不稳或者神经受到损伤。手术方法有清除病灶的手术、在椎骨间放骨头融合的手术,还有装内固定器材固定脊柱的手术。
康复治疗方案
术后康复分三个阶段:头2周是急性期,要用支具固定,同时做关节活动度训练(比如慢慢弯、伸关节);3-6周是亚急性期,慢慢增加肌肉力量训练(比如循序渐进地抬腿、握拳);6周以后是恢复期,重点练本体感觉(比如闭着眼能感知自己手脚的位置)和日常功能恢复(比如走路、拿杯子)。
营养支持方案
要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热量的摄入——蛋白质每天按每公斤体重1.2-1.5克吃(比如50公斤体重,每天吃60-75克蛋白质,相当于1两多瘦肉加1个鸡蛋),热量比基础代谢多20%-30%(比如平时每天吃2000大卡,现在可以吃2400-2600大卡)。还要补充维生素D和钙,维生素D每天补800-1000IU,钙每天吃1000-1200毫克(相当于1杯牛奶加1小把虾皮)。如果有贫血,要额外补铁和维生素B12。
最近几年,骨科生物材料的应用让治疗效果好了很多:含抗生素的骨水泥能在局部慢慢释放药物,保持6周有效浓度;3D打印的钛合金假体可以根据每个人的骨缺损情况定制,修复更贴合;还有用影像学引导的微创清除病灶手术,创伤只有传统手术的30%,恢复更快。
疾病预防与监测
高危人群(比如接触过结核病人、免疫力低的人)建议每年做结核菌素试验和胸部X线检查。如果出现关节持续肿胀、活动不灵活,或者不明原因的疼痛超过2周,要赶紧做MRI检查。治疗期间每3个月要复查ESR、CRP(反映炎症的指标)和影像学检查,看看病灶有没有好转。
骨结核需要长期管理,患者要定期跟着医生随访,严格按医嘱完成整个治疗。现在通过多学科(骨科、结核科、康复科等)协作,再加上适合自己的康复方案,大多数患者都能恢复不错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