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是一种累及骨组织的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头持续疼痛,还会伴随全身发炎反应。不管哪个年龄阶段都可能得,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的人以及有外伤的人属于高风险群体。
骨髓炎的典型表现
疼起来有明显特点:是持续的钝痛,晚上会更厉害,严重时能影响睡眠。局部会同时出现红、肿、发热(比正常皮肤高2-3℃)、疼痛这四种表现,按压的痛点和骨髓腔分布的区域基本一致。全身还会有低热(体温37.5-38.5℃)、没力气、不想吃饭的情况,抽血检查会发现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反映炎症的指标)升高。
引起骨髓炎的细菌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了50%-70%,其次是链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菌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感染骨组织:血液传播、旁边组织的感染扩散,或者外伤时直接进到骨头里。这些细菌会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导致骨头破坏和血液循环障碍。
诊断的关键要点
如果骨头疼超过3天,还伴有全身不舒服(比如低热、乏力),一定要及时做全面检查。基础检查包括:
- 抽血:查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沉这些反映炎症的指标;
- 影像学检查:X线要发病2-3周后才能看到骨头破坏,核磁共振对早期骨髓水肿的检出率很高,能到90%;
- 特殊人群:糖尿病患者要加做骨扫描,免疫力低的人(比如长期用激素的)需要做血培养找细菌。
要注意:有神经病变的人可能不觉得疼,但局部会发热,这种情况要主动做影像检查。研究显示,耽误诊断超过3周,需要做手术清除病灶的概率会增加25%。
科学的治疗方法
现在采用阶梯式治疗模式:
- 抗感染治疗: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针对性的抗生素,有些专门针对骨头的制剂能让骨组织里的药物浓度保持有效;
- 手术治疗:做清创术把坏死组织清掉,再修复骨头缺损,用超声骨刀能精准清除坏死组织;
- 辅助治疗:调节免疫力和补充营养,血清白蛋白(反映营养状况的指标)保持在30g/L以上有助于恢复。
治疗一般需要4-6周,急性期要卧床休息、减少活动。最新指南强调,治疗期间要监测肾功能和药物浓度,避免出现伤肾、伤耳朵之类的副作用。
预防的重点环节
预防要抓好三个关键点:
- 处理创伤:有开放性伤口要立刻清创消毒,用碘伏冲洗能降低70%的感染风险;
- 高危人群管理:糖尿病患者每天要检查足部有没有伤口或红肿,BMI(体重指数)超过25的人建议每周查骨密度;
- 营养支持:每天补充600-800IU的维生素D、15-25mg的锌,能提升中性粒细胞(对抗细菌的免疫细胞)的功能。
还要注意:长期用糖皮质激素(比如强的松)的人,得骨髓炎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倍;长期用质子泵抑制剂(比如奥美拉唑这类治胃病的药)的人,要警惕低镁血症影响免疫力。如果出现持续骨痛,要在24小时内做基础检查,别错过最佳治疗窗口。
骨髓炎需要早发现早治疗,高危人群要做好日常预防,出现持续骨痛、发热等症状时及时就医,才能避免病情加重,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