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出血的三大类型
骨折是生活中常见的外伤,几乎都会伴随不同程度的出血。根据出血位置与损伤特点,主要分为皮下出血、开放性骨折出血和肉眼可见活动性出血三类,每种情况需针对性处理。
皮下出血:皮肤没破,靠“辅助”加速自愈
当骨折处皮肤完整,仅出现局部肿胀、淤青时,就是皮下出血——破损的血管被皮肤包裹,血液无法外流,但可能形成血肿。处理遵循“RICE”原则:
- 制动(Rest):立即停止活动受伤部位,避免二次损伤;
- 冰敷(Ice):用毛巾包裹冰袋敷15分钟(每天3-4次),控制肿胀(注意别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
- 加压(Compression):用弹性绷带适度包扎伤口周围(别太紧,避免影响血液循环);
- 抬高(Elevation):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比如腿骨折垫枕头,手臂骨折挂在脖子上),促进血液回流。
还要观察手脚末端有没有变紫、发麻,若有说明包扎过紧,需及时调整。
开放性骨折:与感染赛跑的“生死线”
如果骨折戳破皮肤,甚至可见骨头外露,就是开放性骨折——伤口直接接触外界,细菌极易入侵,属于高风险损伤。急救要抓3个重点:
- 立即止血: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棉质布料覆盖伤口,直接按压5-10分钟(别用纸巾,容易粘在伤口上);
- 避免污染:别让泥土、灰尘碰伤口,更不能用水冲(尤其是脏水);
- 固定患肢:用夹板、硬纸板或树枝固定受伤部位,防止骨折端移动戳伤血管神经。
绝对禁止将外露的骨头塞回伤口——这会把外界细菌带入深层组织,大大增加骨髓炎风险。这类损伤必须在6小时内到医院清创,超过“黄金时间”,感染概率会翻倍。
肉眼可见出血:警惕血管损伤的“红色警报”
如果血液持续流出,往往提示血管受损,先区分动脉/静脉出血:
- 动脉出血:搏动性喷射状,颜色鲜红(比如割破手腕动脉,血会“跳着”喷出来);
- 静脉出血:持续涌出,颜色暗红(比如腿上的静脉破了,血会慢慢流)。
处理用“间接压迫法”:在出血点的近心端(靠近心脏的一侧)施压(比如手臂动脉出血,压上臂内侧的肱动脉;小腿动脉出血,压膝盖后方的腘动脉),避免直接按骨折部位。若用止血带(比如布条、皮带),一定要标注使用时间,每小时放松5分钟,防止肢体缺血坏死。这类情况需尽快手术缝合血管,不能拖延。
急救避坑:这些错误会“雪上加霜”
民间流传的“土方法”全是雷区:
- 把骨头塞回伤口:会撕裂神经血管,加重损伤;
- 用草药/泥土敷伤口:草药没消毒,泥土有大量细菌,会引发严重感染;
- 用酒精/碘酒冲伤口:会灼伤伤口组织,延缓愈合。
2022年《创伤骨科急救规范》明确“三不原则”:不探查伤口、不强行复位、不过度清洁(伤口只用生理盐水冲)。
要不要紧急送医?看这3个信号
出现以下情况,立刻打120:
- 伤口长度超过5厘米;
- 按压10分钟仍渗血;
- 骨折端明显畸形(比如腿弯成“Z”形);
- 肢体麻木、剧烈肿胀、皮肤发白/变紫(提示血管神经损伤)。
运送时保持患肢低于心脏水平(比如腿骨折放低,避免血液流向伤口加重出血),别吃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除非医生允许)。
家庭急救箱:备对这些“救命工具”
建议家里常备:
- 弹性绷带(5cm/10cm两种,适合不同部位);
- 无菌敷料(5×5cm到10×10cm,覆盖不同大小伤口);
- 三角巾(悬挂手臂、固定骨折);
- 凝胶冰袋(比普通冰袋安全,不会冻伤);
户外活动可以带便携式冷敷装置(15秒降温至-5℃,方便及时冰敷)。
另外,学会“8字绷带包扎法”(适合关节骨折)和“三角巾大悬臂固定”(适合上臂骨折),关键时候能快速固定。
总之,骨折出血的核心是“分类型应对、避坑、及时送医”。平时备好用具、学对方法,才能在意外发生时减少伤害,为治疗争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