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康复不是“躺着养”就行,得跟着科学的阶段一步步来。比如桡骨小头骨折复位后,下面这份通俗的系统性康复指导,帮你稳扎稳打找回关节功能。
早期基础活动阶段(伤后1-2周)
刚打了石膏或支具的阶段,重点是动一动没受伤的肌肉,别让力气偷偷“溜走”。
手指基础训练:手指反复握拳、张开(像抓东西再松开),每个动作hold 5-10秒,重复10-15次;再用握力器轻轻捏(力度以不疼为准),能维持手部肌肉的力量。这些“远端小动作”能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
冷敷要注意:锻炼完用冰袋(裹上毛巾)敷肘关节周围15-20分钟,能缓解肿胀和炎症,适合早期消“运动后的肿”。
关节激活阶段(伤后2-4周)
等医生拍片子说“有骨痂长出来了”(骨头开始愈合的信号),就能慢慢松开关节了,目标是让关节“能动起来”。
腕关节活动训练:把前臂平放在桌子上,手腕慢慢往上抬(像“抬头”)、往下压(像“低头”),就像轻轻摆手。可以记一记自己能弯多少度,一开始别贪角度,慢慢增加范围。
前臂旋转训练:握个家里的杯子或瓶子,来回转手腕(内旋——手心朝自己,外旋——手心朝外),感受前臂骨头的转动。也能用弹力带拉一拉(比如把弹力带固定在门上,握着另一端转),阻力别太大,别扯着疼。
功能强化阶段(伤后4周以上)
医生说“骨头长得稳了”,就能加一点强度,重点是练“控制能力”(比如拿东西、用力时的协调性)。
握力渐进训练:从软一点的握力器开始,慢慢换成硬的。可以交替练——比如先慢慢捏10次(练耐力),再快速捏5次(练爆发力)。练的时候要是胳膊酸得厉害,就歇会儿,调整强度。
动态负荷训练:用装水的瓶子练肘关节屈伸(握着瓶子,慢慢抬胳膊、放下),水晃的时候能帮你更好地“感知动作”。慢慢加水量(比如从100ml加到200ml),但别太重,避免压到骨头。
物理治疗辅助方案(全周期都能用)
超声波治疗:专业理疗师做的超声波,能促进血液循环,做完赶紧动一动关节,效果会更好。
肌内效贴应用:用I型肌贴沿着前臂贴,能帮着减少“其他肌肉瞎使劲”(比如别让肩膀或手腕的肌肉替受伤的地方出力)。贴的时候留一点弹性,像给肌肉穿了个“小支撑”。
疼痛管理原则:疼不疼要这么判断——运动时疼得厉害?马上停;运动后疼要是1-2小时内消了?没问题;要是一直疼?赶紧改训练计划。
常见认知误区要避开
- “疼就是练到位了”?错! 研究说,中度以上的疼会让肌肉抽筋,反而耽误康复。疼得忍不住了就停,要在“能接受的范围”内练。
- “一直不动才好”?错! 国际指南明确说,过度固定会让关节变硬(比如肘关节“僵住”弯不了)。就算打着石膏/支具,也得动一动手指、手腕,别让关节“睡过头”。
- “网上动作随便学”?错! 网上的动作可能不适合你(比如有的人骨头没长稳就练大动作),要遵循“慢一点、范围小一点、不疼”的原则,慢慢加难度。
桡骨小头骨折后的康复,核心是“按阶段来、不着急”——早期练肌肉,中期动关节,后期强功能,再配合专业理疗。避开误区,跟着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才能稳稳找回关节的“灵活度”和“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