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骨质疏松,很多人还停留在“老了才会得”的印象里,但其实现在对它的认识已经更新了不少。最新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每4个人就有1个患骨质疏松(患病率27.9%),但真正规范治疗的还不到5%。这种悄悄偷走骨量、平时没明显症状的“沉默流行病”,不管是发病原因还是防治方法,都有不少大家容易搞错的地方。
骨质疏松的三重分类体系
现代医学把骨质疏松分成三大类,每类的发病原因各不相同:
- 原发性骨质疏松:占临床病例的90%以上,分两种亚型——
- 绝经后骨质疏松(I型):女性50-70岁左右,雌激素突然减少,“拆骨头”的破骨细胞变得特别活跃,骨头被“拆”得比“建”得快;
- 老年性骨质疏松(II型):70岁以上老人常见,“建骨头”的成骨细胞功能随年龄下降,骨头的“建造速度”赶不上“损耗速度”。
- 继发性骨质疏松: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比如糖尿病、甲亢这类内分泌问题,或者长期用糖皮质激素等,诱因有200多种。2023年有研究指出,药物引发的骨质疏松已经占了12.3%。
- 特发性骨质疏松:原因还没完全明确,好发于7-16岁的孩子,基因检测发现43%的患者有LRP5基因变化;成人的特发性骨质疏松得先排除其他已知原因才能诊断。
废用性骨质疏松的力学机制
现在很多人习惯久坐、不动,这种“不用骨头”导致的骨质疏松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卧床1周流失的骨量,相当于正常人1-2年慢慢丢的(1%-1.5%)。为啥会这样?
- 不动会让机械应力缺失,成骨细胞“干活”的劲头下降40%,破骨细胞反而更活跃(增加25%),骨头“拆得多、建得少”;
- 骨骼有“用进废退”的特点:力学负荷每减少10%,每年骨密度就下降1.5%;
- 高危人群要注意:骨折后固定超过6周的,骨量流失速度是平时的3倍;航天员在太空没重力,每个月也会丢1%-1.5%的骨量。
降钙素治疗的争议解析
关于降钙素的使用,一直有三个焦点问题:
- 止痛有没有用?:它既能抑制破骨细胞,又能调节中枢神经的痛觉受体,急性骨痛时用,82%的人能缓解;
- 安全吗?:2012-2022年的研究发现,用超过6个月可能增加恶性肿瘤风险(风险比1.28),但WHO没把它归为致癌物;
- 该怎么用?:欧洲指南建议它作为二线药,只在疼痛厉害的急性阶段用(不超过12周),还要配合其他基础治疗。
骨骼健康管理的循证策略
护好骨头建议分三级防控:
- 一级预防(基础措施):从小就要做的“骨头保养”——
- 营养:每天保证足够的钙(比如牛奶、豆制品)和维生素D;
-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打太极),再加2次抗阻训练(比如举哑铃),给骨头“加压力”。
- 二级预防(高危干预):40岁以上的人,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用DXA法);还要查骨转换标志物(比如看破骨活性的CTX-I、看成骨活性的P1NP),能更早发现骨头的“代谢异常”。
- 三级预防(药物治疗):双膦酸盐类是常用的基础药物,能让椎体骨折风险下降40%-50%;降钙素主要用于急性骨痛或者破骨细胞特别活跃的情况(血清CTX-I超过0.8ng/ml)。
临床认知误区辨析
这三个常见误解,别再信了:
- 钙补得越多越好?错!:超量补(每天超过2000mg)会增加肾结石风险(风险高1.8倍),最好分次吃,还要查尿钙看看有没有超标。
- 屋里晒太阳也能补维D?错!:只有直接晒到紫外线B波段(UVB)才能合成维生素D,透过玻璃没用。最佳时间是上午10点到下午3点,每周3次,每次暴露面部和双臂20分钟。
- 骨密度正常就不会骨折?错!:骨质量不只是骨密度,还包括骨微结构(占骨折风险的60%)、骨转换速度这些。2023年有研究说,骨小梁评分(TBS)每降10%,椎体骨折风险就增加3.7倍——就算骨密度正常,骨微结构差也可能骨折。
总的来说,骨质疏松不是“老了的必然结果”,从年轻时就要开始防:补对钙、晒对太阳、多运动,定期查骨密度,有问题早干预。只有走出认知误区,才能真正守住骨头的“硬度”,避免被这个“沉默流行病”悄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