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突然喊“妈妈,我肚子好痛”时,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吃坏了东西或者肠胃闹脾气,但其实儿童腹痛背后可能藏着不少危险——临床研究发现,有些耽误治疗的情况,就是因为早期没认出关键信号。接下来咱们就说说要特别警惕的五类疾病,还有该怎么应对。
揪出腹痛背后的“五大元凶”
- 肠套叠:3个月到6岁的孩子要注意,如果出现一阵一阵哭闹、呕吐,还有拉果酱样血便,得赶紧想到肠套叠——就是肠子的一段套进了另一段里,会影响血液循环。尤其是2岁以内的宝宝,这病高发,早处理对恢复特别重要。
- 阑尾炎:典型表现是“转移性腹痛”——一开始是肚脐眼周围疼,慢慢转移到右下腹(麦氏点的位置)。摸孩子右下腹时,他会喊疼、躲,甚至蜷起右腿护着肚子。要注意,5岁以下的孩子症状可能不典型,更得留心。
- 急性肠炎:夏天秋天容易发,大多和吃了不干净的东西有关。孩子会发烧、拉肚子、吐,肚子疼是一阵一阵的(和肠子蠕动变快有关),一般不会胀得很厉害。
- 蛔虫症:疼起来是间歇性的,主要在肚脐眼周围。发作时孩子会蜷着身子、脸色发白、出冷汗,严重的还会吐出蛔虫。现在城里孩子得这病的也变多了,和饮食习惯改变有关。
- 慢性胃炎:常吃快餐的孩子得这病的概率更高,表现是反复肚脐眼周围疼、没胃口、长肉慢,有的孩子会夜里肚子疼,甚至吐出前一天没消化的食物。做胃镜能看到胃黏膜有炎症。
医生会用哪些“火眼金睛”查病因
- 实验室检查:抽血能看出有没有炎症(比如白细胞升高)、有没有出血(比如红细胞相关指标异常);验大便能查有没有看不见的隐性出血;C反应蛋白能早期提示身体在发炎。
-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是常用的,能看出肠套叠的“靶环征”、阑尾肿没肿;CT对腹腔脓肿、肠梗阻这些并发症看得更清楚;弹性成像技术还能评估内脏有没有被连累。
- 内镜检查:如果怀疑胃或十二指肠有问题(比如慢性胃炎),做消化道内镜能直接看到病灶。现在有儿科专用的内镜,配合镇静技术,孩子能没痛苦地完成检查,还能取点组织做病理分析。
关键时刻应对策略 记住“三不原则”:别揉肚子(可能加重损伤)、别热敷(会让感染扩散)、别自己给孩子吃药(会掩盖病情)。暂时不要让孩子吃也不要喝,让他蜷着腿侧躺(能减轻肚子压力),赶紧送医院。
儿童腹痛的原因真不少,得一步步系统检查。家长既要避免过度焦虑,也得重视危险信号——比如果酱样血便、转移性腹痛这些情况,千万别大意。把这些要点记下来,关键时候能帮上忙。希望这些知识能让更多家庭学会应对,一起守护孩子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