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喝汤补营养是智商税?营养科专家解析真相

作者:家医大健康
2025-09-26 14:06:25阅读时长3分钟1123字
喝汤补营养是智商税?营养科专家解析真相
营养科喝汤营养骨汤争议嘌呤风险营养流失水溶性维生素蛋白质溶解食材复用营养科建议炖汤技巧膳食平衡

内容摘要

通过科学解析汤品营养构成,揭示不同汤类的营养价值差异及正确饮用方式,帮助读者掌握既能享受美味又能获取营养的实用技巧,包含炖汤时间控制、食材搭配原则、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关键信息

汤是营养的搬运工还是漏网之鱼

民间常说“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汤”,但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这碗喝了千年的汤,背后藏着不少大家容易搞错的认知。营养科专家用仪器测过不同炖煮时长的鸡汤——结果很意外:炖得越久,鸡汤里的维生素B族没溶出多少,反而钠离子(盐的主要成分)含量明显升高。这直接打破了“炖越久越营养”的老观念。

三类汤品的营养密码

1. 蔬菜清汤
看似清淡的蔬菜汤,其实是膳食纤维和矿物质的“搬运小能手”。比如胡萝卜、西蓝花这类根茎叶蔬菜,在沸水里煮10分钟,钾、镁这些矿物质能溶出60%左右。但要注意,维生素C怕热,煮好赶紧喝,别放凉再热,不然维生素C会“跑掉”。

2. 浓白骨汤
很多人觉得汤熬得乳白就是营养高,其实这是脂肪在“搞鬼”——脂肪被煮得乳化了,看起来白乎乎的。检测显示,长时间炖的猪骨汤,钙含量比骨头本身低很多,反而饱和脂肪酸(对血管不太友好的脂肪)含量挺高。所以喝骨汤前,一定要撇掉表面的浮油,再配点带酸性的蔬菜(比如番茄),能帮着吸收钙。

3. 菌菇鲜汤
干香菇、松茸这类菌子,烤过之后会产生一种叫鸟苷酸的物质,炖的时候溶出来就特别鲜。而且菌菇汤里的多糖体(对身体好的成分)溶出率不低,但要注意,嘌呤会跟着煮出来,有痛风或者高尿酸的人得少喝。

喝汤三大黄金法则

法则一:食材别浪费,先汤后肉
炖过汤的肉里还留着大部分蛋白质,建议“先喝汤再吃肉”——既能尝到汤里的鲜味儿(肌苷酸),又能补上优质蛋白,别把肉当成“边角料”扔了。

法则二:炖多久有讲究,别超时
不同食材有“最佳炖时长”:叶菜比如菠菜、白菜,煮3-5分钟就行;土豆、萝卜这类根茎菜,15-20分钟;肉类比如鸡肉、猪肉,炖1.5-2小时。超过这个时间,维生素会快速流失,而营养也不会再往汤里跑多少了。

法则三:搭配对了,营养翻倍
番茄蛋花汤里,番茄的维生素C能帮着吸收鸡蛋里的铁,比单独吃鸡蛋补铁效果好;紫菜豆腐汤里,紫菜的碘和豆腐的钙能互相配合,健康的人可以经常换着喝。

特殊人群饮用指南

高血压患者:建议用“三弃三煮法”——先把菜焯一遍,倒掉第一道水;炖肉时撇掉表面的浮油;别用太咸的汤底,重新加水炖,这样能减少钠的摄入。
糖尿病友:优先选冬瓜薏米汤、苦瓜豆腐汤这类升糖慢的汤,别喝甜丝丝或者用淀粉勾芡的高GI汤(比如玉米羹、藕粉汤)。
健身人群:推荐清炖鸡胸肉加菌菇的汤,蛋白质吸收得好,能帮着补肌肉。

喝汤认知三大误区

误区1:汤色越白越营养
真相:乳白汤是脂肪乳化的结果,脂肪多了可能加重肠胃负担,长期喝得注意,别盯着白汤不放。
误区2:产妇必须喝红糖水
真相:红糖水的铁含量其实很低,反而糖含量很高,想补铁不如吃点瘦肉、动物肝脏或者深绿色蔬菜,别把红糖水当“补药”。
误区3:感冒必须喝姜汤
真相:日常喝的姜汤浓度不够,对病毒没太大用,感冒了还是得多休息、多喝水,别指望姜汤“治病”。

营养科提醒:汤应该是“营养载体”,不是“营养主力军”——得搭配多种食材,才能吃得科学。记住“汤是营养搬运工,食材才是主力军”,这样这碗传承千年的汤水,才能真正成为健康饮食的“点睛之笔”。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