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遇到过喉咙和耳朵一起疼的情况,不少家长也会为孩子的耳道护理、呼吸道分泌物处理犯愁,其实这些常见问题背后都有明确的身体原理和科学应对方法,今天就把这些实用知识讲清楚。
喉咙耳朵一起疼,是神经在“串信号” 喉咙和耳朵同时疼,不是耳朵“被传染”了,而是神经在起作用。我们咽喉部的舌咽神经和耳部的迷走神经有交叉的神经纤维,当咽喉因为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等发炎时,疼痛信号会通过神经“传递”到耳朵,这种情况叫“牵涉性疼痛”。但要注意,如果是真正的耳朵感染,通常会伴随听力下降、耳朵闷胀的感觉,得靠医生用专业设备才能准确判断,别自己瞎猜。
婴幼儿耳道护理:别用棉签,别过度清理 给小婴儿清洁耳朵,最危险的就是用棉签!婴儿的耳道直径只有成人的1/3,棉签头很容易擦伤耳道内壁——临床数据显示,家庭掏耳导致的耳道擦伤占了六成以上。如果宝宝有耵聍(耳垢)栓塞,先可以用生理盐水滴耳软化,但最后冲洗一定要找专业医护人员做。其实90%的婴儿耳垢能通过咀嚼、张嘴等下颌运动自己排出来,过度清理反而会破坏耳道的自洁功能,得不偿失。
婴幼儿呼吸道分泌物多?分级护理更有效 宝宝呼吸道分泌物多的时候,家长可以按“家庭护理-加重干预-及时就医”的步骤来:家庭护理阶段,要保持房间湿度在50%-60%,同时用正确的拍背手法帮宝宝排痰——把宝宝俯卧在你的前臂上,手掌空心,从下往上轻轻叩击背部,能促进痰液排出。如果症状加重,可以用生理盐水雾化,每次10-15分钟就行。但如果宝宝出现持续高热(超过38.3℃)、呼吸频率加快(每分钟超过40次),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别耽误。
日常防护:五个细节帮你远离不适 想要减少喉咙、耳朵的问题,日常做好这五点:① 室内外温差超过7℃时,戴透气的棉质围巾,避免咽喉和耳朵受冷热刺激;② 空气质量指数(AQI)超过50时,戴PM2.5过滤口罩,减少灰尘、雾霾对呼吸道的刺激;③ 吃饭喝水的温度控制在55℃以下,避免热食物、热饮损伤咽部黏膜;④ 冬天室内湿度保持在45%-55%,可以用带湿度显示的超声波加湿器,太干的环境会让咽喉和耳道黏膜变脆弱;⑤ 打哈欠时轻捂口鼻,同时做吞咽动作,这个小方法能有效平衡咽鼓管压力,减少耳朵闷胀的感觉。
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找医生 如果喉咙耳朵疼持续超过72小时,或者出现高热(超过39℃)、呼吸困难、声音嘶哑超过10天的情况,赶紧去耳鼻喉专科就诊。医生会用耳内镜(能放大400倍观察鼓膜细节)、纤维喉镜(直径1-3mm的细内窥镜,能看清咽喉内部)、纯音听力测试等专业检查来明确原因。重要的是,任何治疗都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千万别自己随便用抗生素或收缩血管的药物,以免越治越糟。
不管是自己遇到喉咙耳朵疼,还是照顾孩子时遇到耳道、呼吸道问题,关键是要“懂原理、会护理、及时医”——区分清楚牵涉性疼痛和真正的感染,掌握宝宝护理的正确方式,做好日常防护细节,有异常情况第一时间找医生。这样才能既解决问题,又避免因错误操作带来的伤害,让自己和家人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