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踝扭伤急救别踩雷:三步处理+康复训练防后遗症

作者:家医大健康
2025-09-18 10:18:00阅读时长3分钟1264字
踝扭伤急救别踩雷:三步处理+康复训练防后遗症
骨科,运动医学科,急诊科踝关节扭伤韧带损伤肿胀瘀血关节稳定性软组织损伤踝关节扭伤,韧带损伤,运动防护,RICE疗法,肿胀处理,瘀血消退,关节稳定性,康复训练,运动医学,软组织损伤

内容摘要

从疼痛机制到康复技巧,全面解析踝关节扭伤的科学应对方案,帮助您快速识别损伤信号并采取正确处置措施,避免后遗症发生。

踝关节扭伤是生活里特别常见的损伤,不管是走路踩空、运动时急转,还是穿高跟鞋不小心崴脚,都可能中招。如果突然觉得脚踝刺痛、关节发沉,大概率是软组织受伤了,得重视起来——因为背后藏着身体的应对机制,处理不好可能拖成麻烦。

疼痛信号的意义:身体在“报警”

崴脚时,韧带周围的神经末梢会立刻“发信号”,带来的痛感不是锐器扎的那种刺痛,而是动的时候会加重的酸胀感。一般来说,疼得越厉害可能伤得越重,但每个人对疼的敏感度不一样,比如年轻人神经更敏感,疼起来可能更明显。

肿胀的双重作用:保护还是麻烦?

崴脚后15分钟内肿起来,其实是身体在保护你——局部血管变“通透”了,能把修复伤口的物质送过去,同时肿起来的“水囊”能限制关节活动,避免二次受伤。研究说适度肿胀能让关节活动少40%,但肿得太厉害会压到神经,让人发麻。这时候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能控制肿胀程度。

瘀血的变化:看伤口在“修复”

崴脚24小时后出现的蓝紫色瘀斑,是血红蛋白分解的结果——一开始是鲜红的(含氧的血红蛋白),慢慢变成蓝紫色(高铁血红蛋白),其实是伤口在修复的信号。但如果瘀血在2小时内扩散得比手掌还大,得小心是不是血管破了,赶紧停下来别乱动,去看医生。

活动受限要警惕:别硬撑

如果脚踝能活动的范围比平时少了一半以上,说明关节囊或韧带伤得有点重了——这时候关节稳定性会下降60%,硬要动的话,二次受伤的风险会翻3倍。可以用“疼痛弧”法试试:慢慢动脚踝,找到不疼的范围,就只在这个范围内活动。

这些危险信号,一定要重视

大概15%的崴脚可能伴随骨折或韧带完全断了,得警惕这些情况:比如足弓内侧一按就疼(可能是距骨伤了)、拍片显示关节间隙宽了2mm以上,或者崴的时候听到“咔嗒”一声断裂的声音。研究说如果超过72小时才治,留下后遗症的概率会明显变高。

急性期急救:按“新三步”来

现在最新的急救指南推荐急性期(刚崴脚的时候)按“新三步”处理:

  1. 保护性制动:用弹性绷带把关节固定在不歪不扭的中立位,别让脚踝乱晃;
  2. 间歇性冷敷:每次敷15分钟,隔2小时敷一次,连续敷48小时——能止血、缓解肿疼;
  3. 淋巴引流:顺着淋巴回流的方向(从脚往小腿往上)轻轻按摩,帮组织液流回去,减轻肿胀。
    特别要注意:伤后6小时内别热敷或泡脚,会加重出血!

康复训练:循序渐进才有效

急性期(72小时)过了,可以开始三阶段康复训练,帮脚踝恢复力量和平衡: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想少崴脚,平时要做好这几点:

总的来说,踝关节扭伤虽然常见,但从急救到康复都有讲究。早识别危险信号、按指南做急救、循序渐进康复,再加上平时做好预防,才能让脚踝尽快恢复,减少再次受伤的风险。毕竟,保护好脚踝,才能好好走每一步呀。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