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扭伤是生活中特别常见的损伤,比如打球崴脚、走路踩空、下楼梯没踩稳都可能碰到。急性期(受伤后的前几天)的处理对后期恢复至关重要,做得对能大大减少后遗症——比如以后总容易崴脚的风险。下面就给大家讲清楚急性期该怎么急救、什么时候得赶紧去医院,以及后续怎么一步步康复。
急性期处理四步法:先做好这4件事
扭伤后的前几天是“黄金处理期”,记住这四步能帮你把损伤降到最低:
1. 立刻停,别再动
扭伤后一定要马上停止所有活动,千万别再踩地或者转动脚踝——很多人觉得“揉一揉”“活动活动”能缓解,其实反而会让受伤的韧带再受伤害。如果在运动场地或者外面,最好慢慢侧着移到安全的地方,别让脚踝拧着劲儿。
2. 冰敷要“间歇”,别贪久
冰敷能帮着消炎症、减轻肿,但不是越久越好——太长时间会让局部血管收缩太厉害,反而影响血液循环。建议受伤后6小时内用“间歇冰敷法”:用冰袋或者裹着毛巾的冰块敷10分钟,歇10分钟,交替进行。敷的时候要盯着皮肤,要是变苍白、发木或者刺痛得厉害,赶紧拿下来。
3. 加压包扎:松紧要刚好
用弹性绷带缠脚踝能帮着控制肿胀,但压力要适中——太松没用,太紧会压得血液流不动。推荐用“8字缠绕法”(像写“8”字那样缠),每2小时要松开5分钟,让血液流通流通。相对来说,那种能自己粘住的弹性绷带(不用打结的)比普通纱布更能保持稳定的压力,效果更好。
4. 把脚抬高,比心脏高一点
把受伤的脚抬高到比心脏高的位置(大概15厘米左右),能帮着血液流回心脏,减轻肿胀。躺着的时候,可以在脚跟底下垫个枕头或者被子,让脚抬起来15度左右——这样既有用,又不会拉到跟腱,舒服还安全。
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别拖
大部分脚踝扭伤靠自己处理能好,但如果出现下面3种情况,一定要赶紧找医生:
- 看得到的变形:比如脚踝突然鼓出一块骨头,或者关节形状跟另一只脚不一样,可能是骨折或者脱位了,得赶紧拍片子。
- 没法踩地:连单脚站10秒都做不到,或者踩地的时候疼得根本没法受力,这种情况要尽快去医院检查韧带或骨头有没有问题。
- 脚麻或刺痛:要是脚出现麻木、像针扎一样的刺痛,可能是神经或血管被压到了,不及时处理会影响恢复。
有研究发现,要是超过72小时才去医院,后来出现脚踝总不稳(比如总容易崴脚)的概率会高很多。最好伤后48小时内去拍个片子,必要的话还要检查韧带有没有断。
康复要慢慢来,分阶段练
急性期过了(大概1周后),就可以开始康复训练了,但一定要循序渐进,别着急:
第一阶段:保护期(1-7天)
主要是“护”——戴可以调节松紧的支具(比如能绑住脚踝的护具)保护关节,同时多活动脚趾:把脚趾蜷起来再展开,每天练几次,帮着促进血液循环。
第二阶段:亚急性期(1-3周)
慢慢练“稳定”——可以站在平衡垫(或者家里的软垫子)上练习单脚站,逐步增加“踝泵”的力度:脚往上勾到最大幅度,再往下踩到底,每次做10-15下,每天练3组。
第三阶段:恢复期(3-6周)
开始练“力量”——用阻力带(比如弹力带)做抗阻训练:把弹力带套在脚上,往上勾脚的时候拉着带子,对抗阻力;或者往前、往侧方踢腿,练脚踝周围的肌肉。同时可以练习正常走路,慢慢过渡到单脚跳——要是单脚跳的时候不疼、不晃,说明脚踝稳定性差不多恢复了。
要提醒的是,康复训练最好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做,尤其是“本体感觉训练”(比如闭着眼睛单脚站)——这能帮脚踝重新找回“感知位置”的能力,减少以后再次扭伤的风险。
最后要强调的是:规范处理的话,大部分人6-8周就能恢复日常活动,但千万别急着做高强度运动(比如跑步、打球)——过早恢复容易让韧带没长好,变成“习惯性崴脚”。平时要多练脚踝周围的肌肉,比如踮脚尖、勾脚、用脚夹毛巾,把肌肉练结实了,关节才稳,才不容易再受伤。